突发事件往往是短时间甚至瞬间以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事物、环境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急剧变动,比如自然灾害、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疫情等等。例如:非典,911事件以及刚发生的7。7伦敦恐怖爆炸事件等。这类突发事件从纯粹的新闻学意义上说,其新闻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正确及时地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对新闻记者来说是必须的基本素质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党的新闻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一方面要报道新闻,同时作为“喉舌”,更肩负着舆论引导之责。因此,怎样以自身的角色定位,报道好受众所关心的突发事件新闻,做到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的有机统一,确实是新闻传媒必须直面的课题。认真思考和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其特征
什么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人们对出乎意料事件的总称。通常,突发事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主义行为及重大群众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等。
一般说来,突发事件具有下列特点:
(1) 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信息呈现多渠道传播特征,容易引发人们关注。
(2) 突发事件一般是短时间内发生,政府、社会、民众、大众传播媒介等无法事先预见,因而民众对这类事件一般无法进行事先的心理准备。也是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其产生的影响及后果往往更加严重、更加广泛,给民众带来的恐慌也更加巨大。
(3) 突发事件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在其中的大部分个体都会感受到它的影响;不仅如此,而且突发事件在基本结束后,仍能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持续的影响作用力。比如我国的非典型肺炎事件。
(4) 突发事件还呈现多渠道传播的特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获得关心的信息,如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
二、突发事件传播的重要性和传播必要性
由于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等等就会急剧攀升,公众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在这样的信息社会中,如果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新闻发布缺位,那么,各种新闻的替代品一定不会缺位,越是想“封锁”,越是谣言、小道消息漫天飞,群众马上会陷入惶惶不安之中,并且可能导致事态向不良方向发展。我国非典发生初期的大众传媒缺位造成的就是这种后果。而美国911事件中传媒迅速而到位的反应,让人们在经历短暂的恐慌后很快得以调整心态,正确应对,反而使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当然,我国传媒在当年4月中下旬后调整了非典报道的姿态,全面介入事件,初期那种谣言满天飞的现象就得到了根本性遏止。
下面我们来看看突发事件的传播需求:
首先是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
满足公众的知闻需要,而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准确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突发公共事件中,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全社会告知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谣言的产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大众比起平常时期,此时也更加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以作出相应的行为调整与应对。谣言总是在信息渠道无法畅通或者是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发生的,就比如非典发生初期时的情况,当时就由于媒体的缺位,造成谣言满天飞的状况。
任何违背新闻报道真实公正原则,无视公众的知闻需要的做法都是有悖大众传媒的职业责任和要求的。
第二是舆论监督引导作用。
突发事件通常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民众往往能够亲身感受到事件的存在及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力,但是,又往往不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事件面貌和进展情况,容易形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心态。此时大众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引导非常关键,它能够有效监督政府行为的正确与否,政府相关人员工作得力与否,从而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监督的保证。
第三是促进社会稳定。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介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于平常时期,对急需引导的民众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此时政府也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政府的行为、态度、要求等等传达到民众当中,例如:美国媒体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危机报道,9月11日,美国各大媒体锁住现场,为观众发布第一时间的报道。美国一家媒体号召民众从自己做起。做好十件事情,其中包括:第一,让您的钱仍然留在股票市场上,第二,象您平常那样给您的汽车加油,第三,购物,不管多小的东西,尽量买东西。第四,悬挂美国国旗。第五,象平常那样从银行里取钱等等。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它们的效果是很明显的。面对着这样一个突发性事件,美国媒体与政府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因为,管理危机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责任。
第四是有效控制突发事件传播的程度、构建社会健康心态
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媒介还必须清醒地把握好突发事件的传播程度、视角、态度等等。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突发事件炒作过了头,反而会加剧人们的恐慌心理。在非典事件报道的中后期,人们几乎有了一种谈非色变的心态,因而做出种种过激的反应,这与当时铺天盖地的非典报道不无关系。另外,媒介认识事件的视角、态度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有关判断。
三、应对突发事件 ,媒体应做好几个方面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最需要的是大众传媒的准确、及时传播,如果大众的需求,传媒如果能够很好地满足,那么对以后事件的处理等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效果;相反,如果大众传媒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则将会给事件的处理乃至今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应该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告知事件相关信息。
由于在刚刚发生,公众无法预知,所以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以及对信息的大量渴求。因为突发事件还往往与民众个体切身利益相关,影响力大,大众传媒必须尽最大可能把尽多的信息准确及时传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公众知道得越多,政府获得的支持度就越大,把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准确告诉公众,处理时就会有条不紊。2004年3月28日19时45分左右,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中学春游的一辆旅游车途经我们常熟市冶塘镇望虞河桥堍时,闯入路边吴越印染有限公司门卫值班室,导致6人当场死亡,30多人受伤。在这个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新闻部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获得第一手音响资料,当天全程纪录事态的发展情况,把事故的情况第一时间及时告知给听众。第二天,又兵分三路报道事故处理情况,一路记者跟随政府部门,报道政府部门高度关注事故并部署救援措施的情况;一路记者跟随参与救援的医疗卫生单位,了解伤者情况,了解我市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抢救伤者的进展;还有一路记者跟随交通主管部门了解交通主管部门全程投入警力专项处理这次事故的情况。全方位、多角度、深度报道听众所关注的问题。
2、做好政府的喉舌,有效传达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发生后,大众传媒的中间人角色更加突显出来。民众最关心的就是政府的应对措施情况;而这些,都需要大众传媒通过各种传播形势,把政府有关应对措施的情况传递给民众,同时也把民众的态度传递给政府,形成互动,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让民众和政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在非典发生之后,为了让百姓更多地了解情况,本人在主持的服务节目里,每天专辟抗非典专栏,及时传达非典传播情况,请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结合本地情况来介绍防治非典知识,通过快报、消息、专题、访谈都多种形式,全方位及时传达政府对非典的应急处理情况等,大量的信息,专家的评说使听众可以通过节目来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情况。比方说,听众通过我们的节目知道虽然有人死亡,同时也了解到许多医务人员和政府工作者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坚持抗击在非典第一线,在这样的信息传达中,政府的形象就树立了起来。
象不久前发布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也都是政府措施有效传达的保证。
3、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突发事件发生后,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而不正确的舆论引导,容易造成民众思想和行为偏激,大众传媒舆论引导一旦失误,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甚至酿成灾祸。2004年10月21日17点07分,常熟招商城的一幢6层楼的凯莱鞋都发生火灾,大火熊熊燃烧了几个小时,整幢大楼烧得只剩下框架。 凯来鞋都是常熟招商城最大的精品鞋城,事故发生以后,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在凯来鞋都的经营户的利益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加之很多经营户从未办理过财产保险,一时间,受害者都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了一些过激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把报道的重点放在某些过激行为的信息报道中,而是着重详细报道了政府部门对这一事件的高度关注和推出的一系列妥善安置的措施,让这些受害者的情绪稳定下来,配合政府做好善后工作,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这种突发事件面前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支持和促使政府采取正确的决策,使事件的处置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对事件传播效应的准确预测与把握。
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更加依赖大众传播媒介,因此大众传媒还必须比任何时候都要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说出去的后果。因此这时候传媒所认识的突发事件的角度是直接影响传播的准确性的,所以在报道中,记者一定要谨慎选择信息来源。如果在非典危机中,新闻记者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所限定,更多地从政治社会经济角度采访报道非典,而不是去采访医学专家或者科学家。其结果,公众会把非典病毒看成一个与政治有关的病毒,而不是自然界的病毒。疫情报道的政治化会加剧政府与民众的紧张关系甚至冲突。由于非典是一种看不见的风险,媒体如果倾向于高估风险。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会引发恐慌心理。
四、通过突发事件,塑造媒体品牌形象,树立媒体公信力
突发事件对于社会来说往往意味着一定的危机,但是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合理利用突发事件提升媒体形象与水平,能够让大众传媒获得平常时期难以产生的效果。这里归纳为:注意力,向心力和公信力。
在突发事件面前,民众十分关注大众传媒,希望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大量相关信息。因此,突发事件是最能够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在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后,凤凰卫视及时进行24小时不间断报道,成为当时香港地区和祖国大陆内地民众及时了解事件的首选传媒,在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袭击后,全国最权威的媒体CCTV全方位多角度随时报道相关情况,它们都成功地将自己的形象树立起来,扎根在广大受众的心目当中。
突发事件发生后,整个社会及民众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此时的大众传媒如果准确的把握住社会心理,积极引导,有力监督,说出民众想说的话,做到民众没有想到却应该做的事,民众就会信赖、亲近这些媒体,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媒介的向心力。民众对媒介的亲近与信赖往往能够得到广告商的广告认同,这对于媒介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突发事件对树立媒体的公信力则是最有帮助的,正确、有力、及时的舆论监督对于政府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是十分必要的。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媒体如果能够及时报道,就会抑制谣言传播的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舆论监督是大众媒介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有效履行这个职责的过程中,媒介会得到管理层和民众的共同认同,媒介的公信力便构建起来。
作为媒体来说,在碰到突发性事件时,还应该引导受众深层次问题的理性思考、提升大众传媒的深度与厚度,塑造品牌形象。大众媒体只有自觉地履行责任,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总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都较强,记者在采访中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恪守新闻职业道德,适当控制突发事件报道的数量和规模,防止灾难、事故、案件等报道在一段时间过于集中,掌握报道的度,记者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组织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做到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的欲望。(作者:常熟电台《晓梅服务时间》主持人)(原文刊载于2005年8月《紫金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