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基层,又逢经济变革时代,常常碰到许多微观的经济现象。其中不乏饱含时代特征的“火花”。如何很好地把握它的实质,写出既切合实际又具有指导价值的报道?在实践过程中,我觉得反映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和思想不失是一条重要途径。
俗话说:事在人为。在一定客观经济规律制约下,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写一篇好的经济报道离不开对“人”的活动和思想观念的反映,否则见物不见人,必然流于枯燥、呆板,对题材难有深的挖掘。
今年年初,一篇《真心诚意合作、踏踏实实做事——农民企业家杨生生和林慧卿合资合作的故事》在全国广播新闻专题评比中获奖,其采写过程正是围绕主人公的活动和思想展开的。
常熟市琴湖村地处古城东南郊。1981年以来,这里先后办起了二十五家村办企业和一个风光秀丽的农民公园,成为常熟市的“明星村”。尤其是前世乒赛女单冠军林慧卿被吸引前来投资办厂,更在人们意料之外。这里除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村党支部书记杨生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过赤脚兽医,七十年代带领村民养猪,八十年代办停车场、办饭店、办企业,经历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练就了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林慧卿遇到杨生生之前,在海南等地已经有了较大的投资,那儿的投资环境客观上比常熟优越,政策也比常熟优惠,那么林慧卿又为什么愿意来到江南一个陌生的乡村投资办厂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里的人讲实话、办实事,诚恳而又踏实。根据这一线索,我抛开了以往经济报道就事论事的做法,抓住杨生生和林慧卿真诚合作的做法和想法,用事实说话,阐明了在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搞合资合作更应有真心诚意的合作精神、实实在在的科学态度这样一个道理,从而找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深化了主题。
如何恰如其分地反映经济生活中“人”的活动和思想,这是我们在搞经济报道时经常思考的问题。结合周围同志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我觉得主要应当把握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对微观经济现象作宏观审视,抓住热点,反映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事物。杨生生和林慧卿的合作只是沸腾的经济生活中一点小小的火花,单就名人效应来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把它放到时代大背景下去衡量,去提炼,我们不难看到它的价值。近年来,各地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然而各种欺诈行为也时有所闻,虚浮不实之风有所抬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拉住外商,随意夸大有利条件,掩盖实际困难,结果合资项目骑虎难下,使合作双方蒙受经济损失;也有一些外商只顾赚钱,不讲信誉,造成“外商资金不到位,破旧货当洋设备,外来原料价格高几倍,产品只能销国内”,最后双方必然不欢而散。因此,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双方应该采取怎样的一种正确态度?这无疑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杨生生和林慧卿以他们的真诚合作的思想和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抓住这一典型,解答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注重挖掘人物思想,以经过筛选的事实材料反映主题。大量占有材料是采访的第一步,一旦主题明确,对材料的筛选和补充就显得相当重要。一方面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另一方面材料也应该为展现人物思想观念服务,因为人物的思想观念往往能最直接地表现主题。挖掘人物思想可采用人物采访录音,但一定要用事实材料加以印证。杨生生和林慧卿的许多事例很感人,杨生生艰苦创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林慧卿热心公益、轻视名利等等材料虽然生动,但都被筛选掉了。留下的是最能体现双方真诚合作、办实事求实效的事例,如:“一句实在话”、“一个月完成企业注册”、“边建设边生产”、“四不会干部学开车”、“设立香港办事处”、“境外企业厂房先租后造”等等,无不体现了主题思想。
诚然,《真心诚意合作,踏踏实实做事——农民企业家杨生生和林慧卿合资合作的故事》并不是一篇十分完美的作品,但是把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凸现出来,这无疑会使经济报道更生动灵活,更真实感人。(作者:常熟电台党支部书记)(原文刊载于《苏州广播电视》1994年第2、3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