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午间风”的十年成长经历看农村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年,转瞬即逝。
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进程已定格为历史的时候,人们或许更应该做的工作是鉴往而知今,从已走过的历程中找出它的必然,剔除它的偶然,使今后我们要走的路更显昭然。
“午间风”十年的经历是和常熟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诸多方面密不可分的,或者可以这么说:“午间风”是一面镜子,是一个表征,对它的详细解读庶几可以梳理出一条线索,一条当代农村广播事业如何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同存共荣的线索。
首开常熟广播直播先河,“午间风”应运而生
细细历数“午间风”的十年行止,对“午间风”诞生的原因最真切的概括是“应运而生”一语。
如今的广播当然是“普天之下皆直播也”,现在如果谁还要把直播作为广播节目的一个卖点那显然是太不可思议了!可十年前的广播事业还处在一个痛苦地挣脱多年形成的历史硬壳的阶段,谁要是喊出“直播”的声音那无疑会在同道中引来不小的关注。但仍然沿袭旧制,四平八稳地做着直播节目,行吗?大家心里都揣着个问号。其时,得风气之先的南方——广东那边,珠江电台等直播节目正搞得热火朝天,引来了全国同行的关注。虽说那边是特区,情况会有所不同,但我们常熟为什么不可以也刻意图新、以直播作为广播事业的突破口呢?
1992年下半年,众人的期待在大家多次的讨论和台领导的拍板下终于成为可以操作的具体方案:组建一档全新的完全以直播形式面世的新闻性综合节目——“午间风”!正式开播就定在93年的元旦。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眸历史,越来越真切地感悟到:当初直播节目“午间风”的开播,实在是势所必然、应运而生!
广播事业从来不是游离于社会主体之外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种新闻媒体。它和其他新闻媒体一样,唯有将自己的呼吸、节奏与时代同步,它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支点。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已在我国社会方方面面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人们的观念再也不习惯于从以往的经验中寻找适用的模式,开拓、进取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常熟也早已成为一方热土,原先因循几十年的农村广播的思路已远远不适应人们求新、求变、求快的时代思维特点。广播同电视、报纸等其他媒体的竞争中历来显得缺乏新的创意,如果将自己定位在“县级广播,开开关关”的思路模式中,那么要不了多时,听众群就会大量流失,无所作为的后果便是毫无地位。其实当时由珠江电台作为领军人物,全国各地的电台都在跃跃欲试,气候已经形成,电台开直播只是早晚的事,一味拖宕,跟在时代的节奏后面跑那最终要为时代所抛弃。更有一个不容忽略的原因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自我观念的强化是划时代的进步,人们敢于表现自我,乐于表现自我,更重视自我权利的张扬。以往“你播我听”的被动收听模式已不能激起新时代受众的兴奋点,只有参与型、互动式的直播节目才能和听众同在,才能真正做到不断引领着听众与时俱进。这一点已成为日后的实践证明是电台节目常盛不衰的不二法门!值得庆幸的是常熟电台这么做了,“午间风”节目这么做了,并由此牢牢占据了电台各档节目的领跑位置。
直面人生,服务大众;立足沟通,积极主动
历史是思辨的,而思辨的主体是人。“午间风”运作过程中充满了种种难以逆料的挑战性的偶发因素,然后事过之后,尘埃落定的结论却又常常在昭示着某种必然。风雨十年,一路兼程,“午间风”的运作从实践中找规律,还规律于实践,不断修改,不断调整,逐渐形成了如今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听众来信的答复和社会热点的追踪讨论。
十年回望之际,“午间风”运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亮点不可不提,这或许是县级电台在平时的运作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忽略的,或是会带着几分无奈地作出的选择对某些已成为社会大众瞩目的新闻事件一报了之,或者只是软弱地发出几声呼吁,说是“希望有关单位及早改正”等等。事实证明这一类的呼吁对“有关部门”只是春风过耳了无痕,反倒显出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奈。“午间风”这一类的新闻专题节目,历来是市民百姓遇到矛盾、困难时要找人投诉的首选对象。“午间风”坚持不推不挡不打“太极拳”的原则,对听众投诉务求追出个答案,然后再给出答复。或有人谓之曰:新闻单位又不是专门职能部门,不能判定孰是孰非,具体处理应由具体职能部门来处理。话当然说得不错,似乎也无懈可击,然而却正是滑入了习惯性的思维误区。由职能部门解决没错,“午间风”一追到底要给听众个明确说法却也并非越俎代疱。“午间风”只是盯着有关职能部门给个说法,而并没有代为宣布该如何如何;“午间风”只是把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说法转达给受众,而没有轻松地说“此事可找什么什么部门”。给“说法”和给“单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坚持给“说法”,将会使节目在受众心目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试想:若有一市民投诉路上少一窨井盖,然后你在节目中说,此地缺一窨井盖,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早早来补上啊!如此一说当然胜于不说,但也大致相当,过几天窨井盖依旧阙然;如果“午间风”接到投诉立刻开展了解,弄清地段所辖部门,和对方取得联系,然后促其作出“某日修复”的承诺,再在节目中答复,效果如何?不问可知。当然如此操作无疑会使工作量倍增,也常会遭受许多意想不到的软硬兼具、形形色色的反弹力,但伴随而来的则必定是节目信誉的提高和地位的确立。广播人孜孜以求的无疑是收听率的提高,但若不主动出击、积极介入,你的社会地位何从提高呢?有作为才有地位,此言不谬也!寄言时下对广播发展前景信心不足的同仁们:务必积极主动介入社会生活,敢于发出你自己的声音,才能赢得大家梦寐以求的收听率。路是靠自己主动去闯出来的,收听率不是靠别人施舍得来的。“午间风”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工作风范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节目和受众互动是“午间风”节目运行过程中另一强有力的支点。当然,这几年住宅电话的普及为这种互动提供了可行性前提,通过电话直接参与到节目中这至今为止依然是电台较之电视台运用得最拿手的一招,在“午间风”节目的运行过程中这种方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午间风”节目讨论的话题都是源自社会生活,所涉及的都是百姓平时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节目主持人既深入实地采访,又在节目中去芜存菁,摆出采访素材,和听众共同分析讨论,如此操作当然会牢牢吸引听众关注。作为县级电台,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城市台因为种种原因,可以开设一些清谈类的节目,同样会不乏听众,效果也不错,如上海台的“市民与社会”,但常熟呢?若照此操作,和听众的互动将成为一厢情愿的空谈。因为县级台受众层次相对较低,常熟市民有80%是农民,培养收听群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唯有通过对源自他们身边的鲜活的社会素材作出的分析讨论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奋点,这种模式的互动才具可操作性。“午间风”对互动的恰到好处的驾驭在多年的积累中赢得了丰厚的回报,节目一进入播出状态,热线参与电话就接连不断,如此“热”度确实与其他节目迥异,应该说也是县级电台节目成功的一个明显标志。
众人争说“午间风”,虞城谁人不识君
以如此的一个小标题来引领以下“午间风”节目社会效果的叙述、分析似有自矜之嫌,但从客观现实而论,作如此概括却也并无不当。特别是一个县级电台的节目能达到如此的社会知晓度,作为身处其中的节目操作者来说是差堪自慰的。常熟市民现在已形成这么一种习惯性思维:有困难,找“午间风”去!一档节目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在常熟虽不能说是“后无来者”,但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诚如前文所言,电台不是为社会解决具体问题的部门,但积极主动的介入、恰到好处的互动已卓有成效地将节目和社会大众融为一体,赢得了金子般的信誉!
十年前的常熟电台,也曾作过和听众交流的努力,但作为主要渠道的“听众信箱”一周才10分钟,听到了楼梯上的第一声脚步之后,听众得过一个星期才能听到第二声姗姗而来的脚步,全年听众来信才百把封,这稀稀落落着三不着四的雨点又如何能蔚成打动听众的心雨呢?如今的“午间风”光是听众来信每个月就在六、七百封之间,更不要说那每天纷至沓来的来人投诉和接连不断的电话。而这些工作量都沉甸甸地压在“午间风”节目但仅有的五个人肩上,唯有加班加点,唯有马不停蹄,才能使“午间风”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下运转。“午间风”的听众除了常熟本地,还遍及附近的一些县市,苏州、无锡、张家港、昆山、太仓等也已培养出一批较稳定的听众。市领导称赞“午间风”是“第二信访局”,市民百姓说“午间风”是“包青天”,而“午间风”节目自身却清醒地将自己的节目性质界定为“联系渠道、空中桥梁”。在“午间风”节目组的工作表上从来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每日辛勤不辍的劳作一点点地铺就了宽敞稳固的空中桥梁。
作为县级电台,“桥梁”是“午间风”这一类新闻性专题颇为贴切的定位。县级电台不同于省、市级台之处是:县级台所面临的问题更具直接性,百姓所关注的也常常是非常具体的答案。在相对狭窄的空间,一切都被放大着呈现。在新闻事件的当事者来说,往往会有强烈的倾向性,置身于此的新闻从业人员就得时时警醒自己,千万不能受其影响而欲求逞一时之快;另一方面,遇到矛盾的管理部门也往往会下意识地诉求于一些法规条文,可能会对事件的具体性视而不见。“午间风”节目若被动地卷入其中的思路将会毫无前景可言。只有坚持方方面面都很需要的“桥梁”作用,节目才能得到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受众的欢迎和支持。这一点是县级电台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行百里者半九十。路,还正长……
当“午间风”节目把十年行程留在身后之时,当“午间风”的记者、主持人满怀欣慰地回味曾经历的成功喜悦时,我们更想说的是:今后要走的路还正长!
“午间风”的诞生、存在和发展,只是一种社会需求的表现。没有“午间风”,或许会有“晚间风”,只要有社会需求,必然会有某种相应的形式出现,这是历史的选择。“午间风”只是在节目宗旨、表现手法及深入社会方面历史性地吻合了这种社会需求而已。只有认真分析社会需求规律,及时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午间风”才会有更灿烂的明天!
说,是容易的;思辨,也是顺理成章的;但要真正在节目的运作上体现落实,却绝非易事。鉴往知今,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
“午间风”十年经历的背后是常熟广播扎扎实实的发展史,再下一个十年的课题该怎么写?
毫无疑问,电台节目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在进步,听众的要求也在提高,研究、适应受众的需求变化当是今后我们首选的工作课题。好在本台的设备硬件改造等已着先鞭,无疑为今后工作的高品位运作提供了物质保证。
此外,借鉴省、市台的先进经验确是刻不容缓之事。县级农村电台当然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城乡差别在不断缩小,农村的城市化倾向已是定势,作为一个地方台的节目主持人如未能及时敏锐地感悟这一点则会渐渐失去听众。
再有,“午间风”节目历来坚持的“积极主动介入社会”以及和“和听众互动”这两点依然应一以贯之,但在此基础上今后要多向欣赏性努力,在“节目做得好听”这一点上大下功夫。广播是听的艺术,好听是第一位的,无论是文艺类节目还是新闻专题类节目概莫能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说是“午间风”今后要上的第二台阶。
最后要强调的是:万事不离其本。无论何时何地,对节目的热忱,对受众的真诚,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光明前途的憧憬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离开了这些,再怎么花妙也是办不好节目的。也常会有这样的感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实“午间风”说到底还是一种精神的表征,体现着一种人文感怀。人主持着节目,节目锻炼着人。或许旁观者会觉得“午间风”节目如此操作太累,因此“不堪其忧”,但不这样操作节目又何来社会效果?所以,“乐在其中”也!(《视听界》2003年第1期)(作者:安然系《午间风》栏目主持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