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的便捷性,决定了广播能在不同时间和场合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特殊需求,这是广播对象节目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以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成员的结构和各阶层所处的地位在不断变化,广播听众群体也出现了结构性调整。适应这一变化,提供定向服务的广播对象性节目也应调整定位。
转型期社会成员结构及其特定群体
为对象性节目正确定位,首先必须对当前社会成员结构作对象性分析。依照方法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转型期社会成员可分为:非适应人群、渐适人群、快速适应人群三类。
二、从需求的层次分析,转型期社会成员可分为:物质贫乏人群、精神贫乏人群、特困人群(包括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基本满足人群、超前需求人群五类。
三、从身心的特征分析,转型期社会成员可分为:弱势人群、均势人群、强势人群三类。
四、从群体的整体状况分析,转型期社会成员可分为:一般群体和特定群体两类。
以上各种社会成员的类型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其中渐适人群、基本满足人群、均势人群都属于一般群体;而非适应人群和快速适应人群、特困人群和超前需求人群、弱势人群和强势人群都属于特定群体。一般群体与特定群体在社会成员结构中呈现水滴状分布,一般群体处于水滴的中间部分,特定群体分布于上下两个部分。尽管单个类型的特定群体在社会成员中所占比例可能低于一般群体,但特定群体加在一起,总量远超过一般群体,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特定群体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强烈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这正是广播对象节目选择服务对象的首要条件。其中需求最迫切的当是非适应人群、特困人群和弱势人群。满足他们的需求是广播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宗旨的实践,也体现了新时期广播节目的人文关怀。
服务特定群体 创新和优化广播对象节目
上个世纪,我国广播的对象性节目一度主要以社会教育者的面目出现,节目内容大多体现在对青年和儿童少年的成长教育,以及对农民听众的生产技术指导等方面。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状况有所变化,一些广播媒体出现了以普通百姓生活为话题的“平民化”节目。尽管这样,许多电台的节目依然存在着对象不够明确和服务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弱化了对象节目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也不利于全新固定听众群的形成。
从广播“窄播化”、“社区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对象节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媒体竞争中广播要发挥对象节目的优势,关键在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节目宗旨、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等进行调整、优化和创新。根据对转型期社会群体的分析,特定群体应当成为广播对象节目关注的重点。
首先,要围绕特定群体设置对象节目,形成若干新的固定听众群。听众的细分是近年来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向“窄播化”演变的过程,实际是广播节目向对象化演变的过程,也是广播节目听众群调整和改变的过程。这种调整和改变必须适应社会群体需求层面的变化。换言之,就是要根据最迫切需要社会关注的特定群体的情况来安排节目。
我们国家在深化改革,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岗失业群体,他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在生活中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渴望重振旗鼓,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帮助,他们理应成为广播对象节目关注的对象。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递增,每年春节前后全国各地到处涌动“民工潮”。这是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人口的流动推动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问题,而且流动人群往往处于非正常生活状态中,他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对于融入一个陌生社会的渴望比任何人都要强烈。由于外来流动人员大都生活艰苦,广播对他们来说是最经济、最便利的信息工具。在广播中有意识地增加以流动人群为对象的节目,不仅有利于广播全新听众群体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一个地方在扩大开放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后者正是新的历史时期传媒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老龄化趋势逐年增强,“银色浪潮”正向我们涌来。为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台开始强化老年节目,这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但他们当中大部分在体能上趋弱,社会生活趋于单调贫乏,更何况还有一部分老人处在贫困之中,他们是特殊群体中需要关注的基本群体之一。老年人生活规律特殊,在操持家务的同时,有更多时间收听广播,这有利于广播在上午、下午和晚上的非黄金时段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收听热点,形成新的黄金广播节目和新的广播黄金时段。
除了上述三种特殊群体之外,广播也可以在超前需求群体中找到特定的服务对象。如:对新技术如饥似渴的农村种养大户,寻求企业持续发展的私营个体经营者,以及各种类型的“发烧友”等等。
其次,要适应特定群体的需求,更新广播对象节目的内容。
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的需求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明显的差异。共同特征表现在:更关注社会变革的动向,更注重自身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法制意识和权益意识大大增强。差异表现在:有些特定群体(如特困人群和弱势人群等)需要社会更多物质上的扶持;有的则需要道义和法律上的援助;一部分人需要的是生产和生活上的服务;另一部分人则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和精神上的抚慰。当前,广播对象节目必须研究把握这些共性和差异,适应特定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更新更好的服务。具体应做到几个结合:一是信息服务和技能服务相结合;二是客观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相结合;三是关注物质生活和关注文化生活相结合;四是政策引导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以流动人口为例,这一群体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劳动岗位、权益保护、了解政策、医疗保健、生活保障、婚姻家庭、孩子就读、文化生活等等。围绕这一群体的话题内容极其丰富,并带有较强的服务性,比如:发布招工信息、解答生活难题、提供办事指南、协调劳资关系、提供娱乐服务、关注情感生活等。只要节目贴近流动人群的生活实际,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会赢得他们的信赖。
第三,要根据特定群体的特性,创新广播对象节目的制播方式。
主持人节目是当今广播对象节目的基本形式,它亲切自然的风格已为广大听众所接受。然而在这一基本形式之下,我们应当根据特定群体的心理特征,不断创新节目的制播方式。
在听众和主持人的交流方式上,务求直接。由于特定群体在咨询各种问题时往往心情比一般听众更迫切,也更加注重答复的权威性。因而广播对象节目必须增强听众参与度,使交流变得更为便捷。目前有这样三个途径:一是热线电话的运用。通过热线电话,主持人和听众能进行即时的交流,还可以接通有关部门权威人士,直接解答听众的问题,使听众得到更加满意的答复;二是直播现场咨询活动。它提供了比热线电话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增强了广播的可视性和节目的真切感,容易激发听众参与;三是请嘉宾参与主持。以上三种方式,热线电话最方便,能经常使用,后两种则主要应用于专题咨询和某一类话题的交流。
在节目的组织和制作方式上,讲究联动。关注特定群体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为此倾注了大量精力,广播对象节目应借助这些部门的经验和活动能力,创造联动效应,以求事半功倍的成效。(原刊载于《视听界》2002年第3期)(周立峰:常熟电台党委书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