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王国维提出“隔”与“不隔”这个特定的命题,作为判定艺术作品质量高下的标准。如果我们从“隔”与“不隔”的视角,观照当下少儿节目的现状,同样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什么是“隔”与“不隔”?从少儿节目的角度来看,这里的“隔”与“不隔”指的是少儿节目是否使少儿受众感到自然亲切,节目内容是否同少儿受众息息相关,是否具有打动少儿受众的情感力量。说得通俗点也就是少儿节目是否受到少儿受众的欢迎,是不是喜闻乐看。凡是在节目中融合了少儿受众的真性情,真感受,真实反映这一年龄段受众的喜怒哀乐,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真正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寓教于乐,符合少儿受众的审美规律。将审美关注的视角真正在童心、童真、童趣上聚焦,抒写他们生命成长和心灵成长的无穷秘密与奇妙体验,以更强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去满足当代少儿的审美期待,其节目必然是“不隔”的,反之则为“隔”。
少儿节目的“隔”是如何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节目采编人员和主持人对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缺少认识,“少儿节目成人化”成为我国少儿节目的通病之一。同时部份少儿节目的传受互动性较差,少年儿童在参与节目方面缺少主观能动性。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少儿节目就是讲讲故事,做做游戏,一味迎合童真童趣,失于浅近稚嫩。这种近乎“苍白”的幼稚节目无视少儿受众的审美期待,同样得不到少儿受众的认可。
少儿节目和少儿受众之间的隔膜直接反映在节目里,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首先是把少儿节目办成了“成人节目的少儿版”,用成人的社会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编排节目内容,节目内容缺少针对性,不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节目主持人以师长、启蒙者自居,把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想意志强加于少儿受众。有的现场采访,让孩子背诵节目编导为其撰写的“台词”,节目中的少儿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童趣。其次是没有把少儿当作节目的主体来对待。现代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传播过程是传与受相互影响的过程。当下的少儿节目,说教灌输的东西太多,启发创造的东西太少。节目中缺少和少年儿童的真情互动,少儿节目主持人、嘉宾小朋友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有的节目即使有少年儿童参与,也只是作为一种点缀。没有真正把少儿参与节目,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份来看待。其三是肤浅、幼稚。当下大量的少儿节目,存在着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毛病。有的以为做做游戏就是反映童真童趣,在节目形式上存在着雷同化的问题。有的把一些简单肤浅的手法运用于少儿节目的编导,认为只要是幼稚的节目内容就能同儿童的智力接轨。例如提问常常是一般儿童常识性问题,或者是主持人常常故意用一些十分幼稚的问题提问孩子,角色假装回答不出,另一人再一本正经地开导他。又如节目主持人装小儿腔,把自己当做仍在牙牙学语的低幼儿。少儿节目的呆板、苍白、单调、做作,从采编主持和少儿受众的角度来看,都是一种“隔”的状态。
(二)儿童应当成为少儿节目的真正主人。少儿的生活应当得到真实的反映,少儿的创造权应当得到鼓励,少儿的愿望同样也应得到尊重,这是办好少儿节目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不隔”的少儿节目必然会受到少儿受众的欢迎。
少儿节目要做到“不隔”,必须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少儿节目在栏目设置和内容上要有儿童特点,节目编导要深入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智力特点和兴趣特点,根据这些儿童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合适的栏目内容,一些广播电视少儿节目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成功有益的探索。如内蒙古电台《对少年儿童广播》节目,设有《对学龄前儿童广播》专栏,专栏主要内容有《教唱歌》、《故事会》、《学与玩》等适合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和收听兴趣的内容。《对小学生广播》专栏有《学英语》、《蒙古族民俗知识》、《红领巾广播》、《热爱大草原》等适合小学生收听特点的内容。《连心桥》专栏,以嘉宾访谈热线交流等形式,在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搭心灵桥梁。《中学生之友》专栏以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热点、焦点为话题,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少儿文艺》专栏以儿童文学、智力游戏、儿童歌曲等娱乐性内容为主。又如浙江经济广播电台《大手拉小手》节目中的《丫丫学语》栏目,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爱模仿的特点开设的;《异想开天》重在开发小学生的想像能力;《我报新闻》是培养孩子们对新闻的兴趣和采编能力的;《空中擂台》是给中学生提供讲台的。(二)是贴近性。也就是少儿节目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少儿的眼光、少儿的思维去观察社会和认识社会。从这个角度看,少儿节目应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幻想世界,一个尽情嬉戏的欢乐园,充满着童真情趣。如湖北卫视有一个《快乐森林》栏目,根据少儿特有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生动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营造出一个与现实若即若离的童话般的森林世界,并塑造了一群贴近儿童个性、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产生了一系列的轻喜剧式的小矛盾和故事,给小朋友们以极大的审美感染。《卡通列车》是福建电视台奉献给小朋友的假日礼物。列车上会走下来许多小朋友喜欢的卡通人物。有米老鼠和唐老鸭、孙悟空、白雪公主、葫芦兄弟、蓝皮鼠和大脸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卡通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卡通故事美丽而吸引人,这类节目受到少儿受众的欢迎自在情理之中。(三)是互动性。少儿节目是一种审美双向交流过程,强烈的参与意识是孩子们的天性,让少年儿童参与到节目中来,加强节目的互动性,这是吸引少儿受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少儿节目应该体现少儿的天真烂漫,少年儿童应该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不是强行教育灌输某种东西。如《男孩女孩》栏目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少儿节目,其中以幼儿和小学生为主要收视对象的《聪崽乐园》栏目,它以外拍节目为主,深入到各所小学及幼儿园,内容包括新闻类版块《七嘴八舌》、体育类版块《动感十足》、竞赛类版块《今天我最棒》等,是一档参与性极强的少儿节目。《男孩女孩》栏目还开通两条热线,吸引受众参与。广东茂名电台的少儿节目《快乐的动物园》,注重小听众的广泛参与。主持人带领小朋友参观动物园,向他们介绍各种珍稀动物,并—起玩游戏、讲故事、学编拍手歌等,构成了一个孩子们喜爱的集看、学、唱、玩于一体的多彩的动物世界。同时,还让小朋友们扮演不同的动物来回答问题,使他们不仅学习和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特征、习性,而且从小培养他们保护动物,亲近大自然的环保意识,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再如浙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小舞台》栏目,则是展现各年龄段少年儿童的表演才华,如朗诵、声乐、器乐等。这样的一种审美双向交流,少儿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所呈现的审美效应,显然是不隔的。
(三)如果从当代广播电视历史进程的整体意义上,评价少儿节目的发展走势和节目成就,应当说是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少儿节目是一种充满了魅力的节目,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和独特的精神气象。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少儿节目开始拥抱着又一个春天。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少儿节目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儿童的心理、爱好、兴趣等特点,努力办好少儿节目。从当下和未来少儿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看,要使少儿节目质量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和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1)、参与互动的多样性。未来的少儿节目面临着少儿受众兴趣的日渐分化和多元化,电子出版物和卡通读物的市场分割,音像、影视消费的强势冲击,网络阅读的逐渐普及等。广播电视少儿节目要强势出击,必须做到参与互动的形式多元化。大量最新的儿童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儿童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思维在低幼阶段就已经萌生和迅速发展,少儿节目应当满足少儿的参与愿望。例如,让孩子们参与儿童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讨论,通过网络与节目编导进行交流,也可以开辟专门的少儿论坛,让儿童有机会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尽可能多地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少年儿童有吐露心声的机会和场所。
(2)、深度内容的认同感。有部份少儿节目的采编主持人,否认少儿节目应当有深度。其实,少儿节目的内容不会因儿童的幼稚而忽视节目的深度,少儿节目的深度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必须得到广泛的重视,关键是这种深度如何来表现。
少儿节目的内容深度,主要体现在少儿节目要起到引导儿童成长的作用。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少儿节目应当追求的目标。少儿节目的内容深度还包括引导少儿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等,成人对于少儿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烦恼,冲动、反抗、敌对,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少儿节目内容有深度,但表现方式要浅显易懂,要让少儿对节目产生一种本体认同感,这就对办好少儿节目出了难题。
“寓教于乐”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少儿节目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增强趣味性和娱乐性,把娱乐性与教育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把握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聆听孩子们的声音,潜移默化之间使少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才能使少儿节目既充满童趣又有内涵深度。
(3)、频率(频道)细分的专业性。少儿节目是最具有受众效应的广播电视节目门类,少儿节目最普遍的一个真理,就是谁尊重受众,谁将拥有一切。少儿节目频率(频道)的建立,标志着少儿节目开始了本体自觉的时代。
少儿频率(频道)细分的专业性。一是有利于提高少儿节目的质量。少儿频率(频道)在栏目的设定、内容选取和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少儿受众的需求和意愿,设计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节目内容和样式。同时对少儿节目可以作整体性的考虑和规划,在编排上更有系统性。二是有利于吸引少儿受众。对少年儿童来说,少儿节目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是他们娱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少儿节目频率(频道)细分,可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三是有利于提高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少儿节目频率(频道)细分,可以帮助少儿节目主持人掌握儿童特点,熟悉儿童语言,钻研少儿节目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少儿节目主持人经常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关心儿童成长,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而尽快培养出孩子们喜爱的主持人。
关心少儿节目,探索少儿节目,办好少儿节目,是广播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少儿节目,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中国广播》2004年第10期 (金震茅:常熟电台副总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