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句有点不客气的话,现在有不少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一些节目主持人,只是把新闻工作看作是一种追求名利的手段。也有的新闻从业人员只是被动地完成布置的新闻采编任务,很少深入生活,很少花时间去钻研新闻业务,有的甚至搞有偿新闻,应当说不是把新闻当作一项事业,一种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来看待,而只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期望新闻精品源源不断地涌现?
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应当是指那些思想精深、价值重大、制作精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应当是权威性、指导性、新闻性和可听(看)性完美结合的作品。实施精品战略,是广播电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和基本要求。要求记者写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力量的新闻精品,不仅是受众的呼唤,更是时代的需要。在这样一个千帆竞发、万马奔腾、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时代,为记者采写新闻精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按理说新闻精品应当是源源不断地出现,为什么还会出现新闻精品难觅的现象?如果我们细加分析,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面对波涛汹涌的市场化经济大潮,对新闻单位和记者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特别是影响到记者对新闻精品的追求。现在有些记者在采访的同时,还在考虑怎么给单位创收。现在绝大多数新闻单位都是自收自支,如若离开了广告的支撑,新闻单位的各项开支包括记者的收入都难以保障,这种状态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可想而知的。有的记者为金钱利益驱动,心甘情愿为所谓的有钱人歌功颂德,缺少或者违背了一个记者的责任感和良知。有些记者面对市场经济,心理产生了波动,心态出现了失衡和倾斜,难以沉下心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追求新闻作品的精益求精。缺少拼搏精神,缺少竞争意识,缺少创新的动力,这样的状态写出的新闻作品,难免不显得平庸。过去所谓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写作精神,在一些记者身上已荡然无存。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于追求,已经使一些记者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发家致富,搞有偿新闻,其结果是以身试法,陷入了泥潭。新闻从业人员中存在的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圈内共知的拿红包甚至搞有偿新闻等丑陋现象,同新闻工作者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在新闻行业里搞权钱交易,也是一种腐败现象,腐败一旦进入新闻,假冒伪劣新闻便会泛滥。这样的新闻从业人员根本不可能去考虑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没有心思去追求新闻作品中的精品力作。新闻记者存在的理由就是用自己的良知去追求和发表真实的新闻信息,对重大的新闻事件视而不见,不该写的胡乱吹捧,同新闻职业道德同样是格格不入的。一个人民的记者应当要弘扬正气,揭露黑暗,这样做有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在对记者人品意志受到极大考验的时候,也往往是精品佳作诞生的时候,可是有的记者经受不住考验,同新闻精品失之交臂。
其次,新闻精品难觅同浮躁、急躁和焦躁的心态也有关系。
有不少的新闻记者希望自己写出的作品是精品,并能在新闻评奖中获奖,这种愿望当然是好的,但为什么实际结果往往同愿望相反呢?新闻报道深入采访非常重要,但记者中沉下心来采访的人是越来越少,有的只满足于摘摘材料,打打电话,采访时显得浮躁。有的记者长期浮在上面,靠开会、跑机关、拿简报过日子,缺少像名记者穆青那样六访兰考、七下扶沟、八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的深入采访的精神。实践证明,只有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有了深入细致的采访,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精品。浮躁还体现在有些记者只忙于业务,而忽略了政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学习。有的记者不研究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致写出的稿子不知道如何去把握精神,提炼主题,抓不到要点。急躁的心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的记者在写作时非常急躁,还打着抢新闻的名号,往往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新闻当然是要抢的,但我们追求的是要既快又好,而决不是急躁的马虎敷衍之作。二是一些新闻单位急功近利,放松了对新闻队伍的素质建设。只用人,不注意人的培养,编采人员长期得不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造成写作精品时能力上的欠缺。焦躁的心态也使记者难以沉下心来进行写作,有的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没有获奖,或者社会反响不大,就会显得焦躁不安。还有的记者受“影响的焦虑”的影响,所谓“影响的焦虑”,是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1973年提出来的,是指我们的生活体验总是希望超越前人,总是希望自己在各项工作中(包括新闻采写)能有所创新,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影响的焦虑。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对传统的采编手法进行了反思和突破,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流行方法,如大量采用“现在进行式”和“纯观察式”的手法进行跟踪拍摄或跟踪录音。现在许多记者已经习惯于运用“观察式”的采写方法,而国外的新闻专题的采写方法又有了新的突破。最近几年欧美一些国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新闻采写形式,如“创构性专题片”、“揭示性专题片”等,有的记者一看到自己节目中创新的东西,国外的新闻采编手法中已经出现,就出现焦虑情绪。其实这种焦虑是大可不必的。中国特色的新闻精品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在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有着我国的判别标准。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精品的第一要素,它要求新闻精品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至于采写方法,在吸收国外先进的新闻采写理念的同时,应当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我们的记者在这方面的创新不乏先例。新闻工作是一个充满创新热情,充满创新冲动,充满创新精神的事业,浮躁、急躁和焦躁的心态和创新意识衰退,创新热情疲软,创新能力下降有直接的关系,导致新闻精品的匮乏。
其三,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措施,这也是造成新闻精品难觅的原因。
新闻精品不仅体现在传播内容上,而且还应体现在传播观念和传播行为上,因此需要制度和措施的保障。但有相当一部份新闻单位缺少健全的生产机制和创优机制,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估、考核办法、奖惩制度等激励措施,缺乏一种写作精品的动力,争创一流的风气。英国路透社将专业课成绩优异,但知识面狭窄、理论基础薄弱的新闻专业的学习者称为“优秀的工匠”,而把涉猎广泛,具有良好的哲学、文学等修养的新闻学习者称为具有“潜力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的现有新闻机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工匠”,但缺少有“潜力的专业人员”。记者抓精品力作缺少创意和策划,缺少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些产生新闻精品的要素,需要用制度和激励措施来大力提高记者的素质。另外是一些需要大投入的新闻精品,由于经费问题,往往难于付之实施。
新闻精品的背后是精神,是一种不懈探索,不畏艰辛的精神,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市场经济为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记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闻天地,它促使记者调整心态,发愤努力,写出精品力作。新闻要出精品,就必须要有高层次的人才,有大量的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人才,人才是创作新闻精品的根本,也是新闻媒体大发展、大提高的希望。新闻记者要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为动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广泛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向广大的受众奉献出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新闻佳作。《视听界》2004年第3期 (金震茅:常熟电台副总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