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10点,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秦猛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齐聚《民声汇》年终特别节目——“市长听您说”,围绕“实事惠民”这一主题与市民进行沟通交流。两个多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1万人次。
在直播中
市民们最关注的是哪些方面?
秦市长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辛庄镇党委委员 姚成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来自于上海、苏州的客商落户到辛庄镇,很多上海的企业,因为高铁的连接,从辛庄镇出发3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上海虹桥枢纽,因此他们会把总部办公设置在上海,把生产研发放在辛庄镇。
整个交通体系的建设惠及民生,常熟城市的发展得益于交通的发展。目前,常熟的高速、铁路等已经连接到全国20多个省市,老百姓出行非常便捷。未来,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常熟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常熟要打通城市外联的“动脉”、市域片区组团的“经络”和城市的“毛细血管”,三者联动,方便百姓出行,助力产业发展。

市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 马建峰

近年来,我们在抢抓新兴产业的风口,我们在努力推动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智造发展力、品牌影响力的企业集聚,聚焦氢燃料电池、工业互联网等8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声学、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五大产业高地”,带动全市产业规模加速扩容,推动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拓展以高品质的产业体系带动常熟整体经济实力攀升。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产业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变化。对常熟来讲,产业为常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针对传统产业,通过智转数改提升产业能级。要导入创新,将土地要素、资金要素转变为人才要素和科技要素等高质量发展要素,推动常熟发展。同时,政府也要高效工作,为企业和人才来常熟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环境。
要助力传统企业跑出“加速度”,围绕创新链布局“新赛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市民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强的经济保障。

我们将继续把优化教育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计划投入约3亿元有序推进春霁小学、福达路幼儿园等一批新学校的筹划布局,进一步夯实辖区内的教育民生基础。同时,将进一步做优做强“东南教育”品牌,使其成为高新区集聚人口、产业、资源的强大磁场。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赵明华

接下去,我们要精确找差,补齐短板,推动新市民子弟学校提档升级。基础教育方面,落实中央双减政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延时服务整体安排。职业教育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的优质均衡,是今后市政府的工作方向。在布局六大片区开发的时候,我市将教育资源提前布局。优质,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好的教育机会。因此,集团化办学的学校、新市民子弟学校都要建设好。同时,教育也要赋能整个产业的发展,在产教融合方面,考虑产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在职业教育方面做改革。注重产创融合,将常理工发展成为一流大学。
要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赋能产业发展,将常熟教育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我理解的村庄形态美,就是要保留村庄的水乡特色,房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呈现“村庄在花园中,房屋在景观中,生活在图画中”的自然和谐之美。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 乔小力

关于进一步提升“千村美居”工程,要做好前期规划设计,要探索农文旅融合,要引导乡贤参与长效管理。接下来我们将探索搭建更高效更正规的平台,进一步动员、组织、引导本地民营企业和有能力、有热情的乡贤,把资本、人才、技术带回家乡。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农文旅融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网红打卡地等旅游新业态,让“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要注重系统规划,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要做到内外兼修,高水平强化长效管理;要实现富民增收,高起点推动融合创新。
此次节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常熟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360演播室作为主会场,另外还设置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东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两个分会场,部分企业代表还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讨论。
在现场交流中,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乡镇板块负责人、企业代表、市民代表等围绕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所涉及的交通能级、产业升级、优质教育布局、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绘就“六美集大美”精彩画卷,
建设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
提升民生获得感,
是市委市政府正在不遗余力推进的工作,
也是全市百姓的共同期盼。
立足当前,
常熟将提供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
让每一位市民群众
都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融媒记者 | 程遥 朱琪
融媒编辑 | 杨婧
责任编辑 | 马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