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要“感恩” 10-18

web-admin
web-admin
web-admin
34259
文章
2
评论
2019年4月8日16:06:48 评论 1,428

 

    “感恩”之说如今渐成气候,就象一枚丢弃在尘封已久的角落里的徽章,被人出于某种目的捡起,越擦越亮,不知不觉间已渗透到社会的许多层面,成为挂在人们道德墙面上的某个表征:对父母的感恩自不必说,那是早已理直气壮地被视为顺理成章的概念,他如员工对企业的感恩、学生对师长的感恩、民众对社会的感恩等,都已成为某些自命为道德说教者娴熟使用的利器。

    从表象看,似乎这一现象其来有自:一是西风东渐,基督教教义中感恩元素的西为中用;一是目前高调提倡的“和谐”化社会的理论支撑。不过,细一推究,人们便会发现这如今已庸俗化地泛滥于社会的“感恩”概念和上述两者并无必然性的传承或是内在联系,是一种为感恩而感恩的外在之物,在现场,人们或许会被煽情的演讲者感染得涕泪交加,但转身回到社会现实,那些为感恩而感恩的理念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被感动出来的“涕泪”也很快便会随风而逝。

    记得不久前有位朋友留言说想听听《午间风》谈谈教师这个职业,犹豫多日,终未成文,主要原因也正如对所谓的“感恩”之说的思考一样,事物的表象和它的真实负载相去甚远,要是从俗谈谈,那当然并无不可,但也只是重复一种简单思维,说之何益?可要是深入表象之下谈些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的思考,恐怕又不会为时人所喜,所以还是不谈为宜。

    中国社会体制下的理念传承最大的特点便是独立性差,其形成原因当然是外部环境的制约所致的民众生存哲学前提,自古至今,特立独行者从未能赢得过长存于世的外在社会环境,社会所提倡或是认可的理念无非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的产物,说得雅一点就是,“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声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一阵热闹之中说要“感恩”,嗡的一声,众人也纷纷说要“感恩”,为什么要“感恩”?该不该“感恩”?这些就都不必详加推敲,只要图个热闹便好。因为如果摆脱了中国人传统的人云亦云的习惯性思维,细细深究概念表象下的内涵,恐怕会使原本的光环黯然失色。比如“谈教师”,无非是想听几句赞颂师德之语,可说到底,教师其实就如其他职业一样,也就是谋生的饭碗,并不因其是教师而格外多几分神圣(特别强调:在此无半点对教师职业的轻慢之意),古人尚且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自知之明,深知不过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并未简单地将师道奉上神圣的祭坛,今人又何必自我作缚呢?除非别有所图。再如对父母的“感恩”,当然不必反其道而行之,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强调要“感恩”,那又和封建社会的孝道何异?

    在西方的人文理念中,所谓的“感恩”只是其中的一个历史沿袭概念,构成西方人文理念的主体支撑是为世人所认同的普世概念,那就是:责任、权利、义务和平等、尊重。离开了这些基本点,任何“感恩”都是不知所云的奢谈。至于目前国家大力推举的“和谐”理念,更是包含宏大构思的愿景,是指协调各类社会矛盾后臻于化境的一种社会状态描述。这些,无疑是庸俗化的“感恩”所无法企及的。简言之:庸俗化的“感恩”说,最多只是一种一厢情愿式的投机式的言说,和理念的坚持无缘。

(2009-10-18)

web-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4月8日16:06: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am1116.com/12183/
《午间风》网络版七周年    2013-6-3 安然随笔

《午间风》网络版七周年 2013-6-3

昨天一位“常上网看看”的朋友语重心长地送来了批评,认为“新年的钟声已过去四个多月,《午间风》网络版却依然高悬一篇《朋友们新年快乐》的文章”,令人“心中总感觉有点那个”。这位朋友说得委婉,我们却早已无地...
“孝”,能解决所有问题吗?(2-18) 安然随笔

“孝”,能解决所有问题吗?(2-18)

昨天节目中最后一个参与电话的阿姨言犹未尽,节目过后的延伸交流令人唏嘘,原来那位阿姨说的是“农村有些老人和子女发生争执,媳妇往婆婆面前扔了一把刀、一根绳,说是自己挑了断方式,结果那位老人选了绳子,上吊前...
网站故障已排除  8-28 安然随笔

网站故障已排除 8-28

各位朋友,在此先说声抱歉!因网站服务器硬件故障,最近几天的帖子状态很不正常,具体表现为或有日期舛误,或有帖子丢失,朋友们发帖后可能会找不到自己所发之帖,也可能在传送环节上受阻,但至今天为止,网站已修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