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百姓说到底还是忠厚淳善之辈居多,虽偶有不快的外在表现,也不过是“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的布衣之怒;尽管常有义形于色的喧嚣,最终还是游离于问题的表象。有位朋友对最近颇成坊间热议的“教科书删鲁迅的文章”话题表示了自己的关切,说是因为“鲁迅的后人不在教育界”,所以“就把鲁迅的文章删了”,这一番推断恐怕就源自从来没在历史舞台上真正发挥过作用的本色的布衣之怒。
在学生教科书的科目中删减鲁迅的文章,直接目标指向就是要让下一代少受一点鲁迅的影响,如此不言自明的意图恐怕删文之举的始作俑者都已不屑遮遮掩掩,社会大众还有什么必要去扯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呢?鲁迅之魂在于他对社会现状的思考,文字倒还在其次,删文章的目的除了要想让社会民众从儿时起就成为精神侏儒外,难道还会有其他什么真正的理由?
其实有关鲁迅的话题已不必多提,鲁迅的生前身后,已有太多的非议污水、蝇营狗苟想涂抹掉他的伟大,但这些徒劳之举除了进一步暴露他们的浅陋无知或是卑鄙用心之外达不到任何目的,历史早已不动声色地将那些无耻之徒的丑陋录以存照,鲁迅的让人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历史标高。
让人难以坐视、难以释怀的是触目所及的社会大众精神追求的萎缩和麻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当政者对此的纵容和放任。
(2009-08-3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