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细雨从沉沉夜幕无声飘落,时间已是晚上8点。不知从何时起,国际饭店门口的那七、八十位耆年老者花白的头发上已开始往下滴水。此刻,他们正心有不甘却又十分无奈地陆续登上几辆送他们回乡的大巴——从早上8点到现在,为了争得阙如的退休养老待遇,他们已在此呆了整整12个小时,虽然就他们的诉求而言最终一无所获,但,客观地说,除此之外难道还能存什么奢望?
平心而论,这些老人要求享受退休待遇的想法恐怕很难满足,至少按照现行国家体制的实施方案也许找不出相对应的执行条例,因为他们是十多年前离开工厂的乡办企业老工人,而国家从未对这个归属于农民的群体作过兑现退休待遇的承诺,但看着他们满头的华发,了解到他们无以养老的窘况,又有谁不为之动容呢?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来,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气魄书写着新的历史,这是所有中华儿女都引以为傲的民族壮举,不过,在世人瞩目的这些光辉之后,我们国家又把多少理应在前进过程中随之妥善处理的各类矛盾以一种“不争论”的大气魄置之一边而不顾呢?在这其中,又有多少民众的权益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而永无弥补之可能呢?历史匆匆向前,恐怕以后再也不会有暇回头顾及曾一度承诺说要“还帐”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谁会真正来买这个单呢?最终的一个不争事实就是:所有的社会前进的各类代价,都切切实实在由广大社会劳苦大众在无言地承受。
民众的诉求、政府部门的解释,如果仅从单一的独立角度而言,都有其毋庸置疑、言之成理的立论基础,关键是决策的前提取衡于哪一方的利益。从主观意图分析,恐怕所有的为官施政者都会有为民造福的初衷,但牵涉到体制存在的决定因素,他们最终只会选择对决定他们宦途的领导负责,而无可置疑地背离无法左右他们权力命运的民众的需求,除非这个需求正好能体现他们的治政要求。
社会价值取衡的标系不改变,这种悖离社会根本利益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2009-06-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