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有位朋友给我们留言时觉得“难以理解一向实话实说的《午间风》也会相信‘两会’”,认为“两会”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不过只是“报到时握握手,听报告时拍拍手,表决时举举手,闭幕时挥挥手”而已。
我们无比珍视朋友们话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午间风》节目的信任,但还是很难苟同这位朋友的观点。倒不是因为难以逆拂上级领导的指令才环顾左右而言他,而是这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式的思维实在对社会环境的改善永无益处。任何社会状态的改进和发展只能在脚踏实地、置身其中的实际操作中才能找到前行之路,抽身远引、置身事外,从局部或是暂时的个案效果看或许能洁身自好,但从长远或是整体的后果看也许所走的路最终会导致受制于人的境地。
想起了《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中的三个典型人物:微子、箕子和比干。微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潇洒地进退裕如,还给自己去国避祸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箕子稍迂,但也不蠢,虽觉得“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为之”,却又“披发佯狂”以避祸;比干则彻底地迂到了家,丝毫没学会“中国式”的通权达变,“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最终还是“乃直言谏纣”,被纣“刳视其心”。
如今的时代虽说不会再有剖心之祸,但弄得不好吃枪子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比干还是不学为好,不过象微子那样乖巧自如似乎也不值得效法,那么,箕子如何?答案也十分模糊。恐怕还是三者结合的思路最有中国特色。
(2009-01-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