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辨析 6-13

web-admin
web-admin
web-admin
34280
文章
2
评论
2019年4月8日16:06:45 评论 1,247

 

   说说多动症。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和多动症沾边的孩子越来越多,常有一脸困惑的家长来《午间风》节目求助,说是自己的孩子看上去一切正常,可就是上课学习不专心,老师说可能是多动症,建议找医生开点药吃吃,想问问这“多动症”到底能不能治,该怎么办。

   老师的判断当然不会是无中生有,医院的精神治疗科目中也确实有“多动症”这么一项,事实上也的确有部份孩子需要作专业的医学治疗和矫正,但是否被冠以“多动”之名的孩子都真的存在需要治疗的病态,实在值得仔细推敲。

   从目前公认的医学标准来下判断,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容易冲动任性”等,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目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病因是“轻微脑组织损害、母亲妊娠时病毒感染或服用药物、新生儿窒息、产伤、脑缺氧、脑损伤等”。此外,还有“遗传因素、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铅中毒”等原因,不良家庭环境及教育方法不当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

   对于爱蹦、爱跳、爱跑,调皮、不顺从家长的孩子,笼而统之地冠以“多动症”之名是一种充满中国特色的极不负责的误读。判断倒是很简单就出来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却是对孩子精神世界、行为习惯的扭曲、压抑和误导。多动是孩子的天性,从医学角度上看: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都很迅速,但还不成熟,所以他们幼稚、天真、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倍感新鲜,总想零距离地介入,总想亲身“实践”一番。儿童神经系统功能以皮质下中枢活动占优势,大脑抑制能力不如成人,所以他们表现活跃,却不稳定。因此,孩子贪玩、喜动、淘气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正常现象。孩子发呆不动,其实才是一种病态。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教育背景,人们较倾向于认同含蓄内敛、少年老成、俯首听从的孩子,正如鲁迅所举的例子,连照相都中外不同:中国摄影者选取的孩子表情是符合中国特色的一脸呆状,而外国的摄影师则抓拍了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流露。目前社会上对儿童多动症定义所下的判断其实也更多地折射着人们的文化价值判断心理,在许多场合下与真正的医学相去甚远。美国电视连续剧《神探芒克》里有个小片断,在剧中的当事人眼中十分平常,但相信会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芒克在和客人交谈时,有个站在椅子上的二、三岁的孩子用力把桌上的一本书推到了地上,芒克仍然坦然自若地继续谈话,并很自然地捡起那书,又放在孩子面前,意思十分明显,就是尊重并欣赏那孩子的举动,让他再推到地上。那孩子果真又嘻嘻笑着再次把书推下桌,而芒克又一次捡起,再放在老地方让孩子推。整个过程十分自然,毫无为了某个目的的刻意,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受限制的压抑。如果换在中国出现这样的场景,那家长肯定会立刻呵止孩子的举动,叫他不能随意乱动。如果孩子再不听,说不定就会有幸被定性为“多动症”了。

   可以这么说,时下社会上有许多被打上“多动”烙印的孩子其实动得一点也不“多”,应该从行为习惯的良性培养着眼对这类孩子进行关注,千万不要轻率地给他们贴上“多动症”的标签,更不应该随便找个医生开药乱服用,那样才会真的以爱的名义彻底害了孩子。

   至于某些从商业利益出发任意扩大所谓“多动症”人群范围的药商,则更是对社会贻误不浅。

(2008-06-14)

web-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4月8日16:06: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am1116.com/12121/
“孝”,能解决所有问题吗?(2-18) 安然随笔

“孝”,能解决所有问题吗?(2-18)

昨天节目中最后一个参与电话的阿姨言犹未尽,节目过后的延伸交流令人唏嘘,原来那位阿姨说的是“农村有些老人和子女发生争执,媳妇往婆婆面前扔了一把刀、一根绳,说是自己挑了断方式,结果那位老人选了绳子,上吊前...
网站故障已排除  8-28 安然随笔

网站故障已排除 8-28

各位朋友,在此先说声抱歉!因网站服务器硬件故障,最近几天的帖子状态很不正常,具体表现为或有日期舛误,或有帖子丢失,朋友们发帖后可能会找不到自己所发之帖,也可能在传送环节上受阻,但至今天为止,网站已修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