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论男女老幼,席卷神州大地的赈灾热潮正一浪高过一浪,这十天来历经的洗礼,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和启迪。
人们的赈灾热潮因何而生?这是不该轻轻忽略、理应追根寻源的本原性话题。毫无疑问,慷慨解囊、热心相助的义举是值得肯定而且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行为,如能找出行为表象背后的成因,则能有效明确社会行为的目的性,并能使之产生稳定持久的社会效果。
仅从表象看,人们的赈灾热情那可能只是因为灾情的严重或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从初期的民间自发行为到后期的组织发动,人们往往只是怀着朴素的同胞相助的情感纷纷伸出援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人们最常引用的概念,也是被社会各方共同认可的一个概念。
那么,同胞相助的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支撑点呢?答案并不复杂,那就是“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会屏蔽其他同时产生的心理干扰,使行为者专心无他地实施相应的社会行动。
这次遍及全国城乡各地的赈灾热潮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这么一个事实:在民众心底深处,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归属感已成为其精神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随时可呼之欲出。
对治国者而言,民众心底深处存在的民族认同感和祖国归属感虽会因种种原因时有蛰伏,但只要有合适的表达机会就一定会喷薄而出,这是极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倍加呵护、合理引导,这是社会进步的可靠支柱。
当然,任何概念都不能非理性地过度解读,上文所述“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概莫能外。
(谢绝转载、摘引)
(2008-05-2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