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前几天特意来《午间风》节目办公室给我们送几本佛经释义,说是多年来的最深感悟是“《午间风》和佛教徒是旨出同门,都是劝人向善”,所以把自己平素研修佛经后汇编成册的心得体会提供给《午间风》分享,并且认为,《午间风》节目的主持人其实是“天上的菩萨下凡”。
老先生已有八十高龄,一片善意,我们当然也不便和他深谈各自意境中的人生道理,但将《午间风》和行善向佛相提并论的想法却颇可玩味,恐怕在普通社会大众心目中,此类“只要行善便是人生大德”的想法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会是与生俱来的挥之不去的信念。
“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当下社会力挺的概念,但朦胧间这“和谐”的概念常被偷换成“一心向善”,在“和谐”的大氅内栖息着各类似是而非的观念学说,只要是所谓的矛盾冲突之外的概念都可在此找到一席之地。
固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信神拜佛、积德行善的佛教徒和说理讲理、化解矛盾的《午间风》所产生的最终社会效果都有可能是平息社会矛盾的涟漪,都有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但当小孩吃饭掉米粒时,跟他说要遭天谴让他吓得不敢再掉,或是耐心教育他懂得珍惜粮食的道理,其结果从表面看虽完全相同,你也会将两者混为一谈吗?
问题在于,我们所希望出现的是理性的国民还是蒙昧无知的愚民?当然,宗教自由是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我们自然不会妄言是非,但所谓的宗教应是健康心态的一种民族精神或图腾的体现,而决不是空虚无物的装神弄鬼或是信口开河的异端邪说。如果只是着眼于易于放牧而听任愚民状态的泛滥,最终民族收获的苦果就将是万劫不复的惨痛局面。
无数的事实早已无情地证明,求神拜佛的精神状态下会寄生大量的扭曲心态,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致命的反作用。当人们把自己的理性判断拱手交出,取而代之以求神礼佛时,任何荒谬的悖论都可由此找到滋生的土壤。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早有明言:没有什么自然现象和或人类生活现象不可以被作出一种宗教的解释,然而,自然现象或人类生活现象不需要作这样的解释(《人论》)。
那位老先生当然已很难从他几十年来所营造的精神藩蓠中走出,对此也不必过于苛求,但我们总充满着热忱地寄希望于后来者,总期待我们的社会能更多几分理性。
(2008-04-2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