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实习生”今天在《午间风》网页上留言,感到自己“活得很辛苦”,因为父母让他感到了束缚,总想要把他“牵在手里”。
这位青年朋友其实有着积极的人生观,如其所言,“已经很努力了”,正因为努力想做到“两全”,所以才会充满责任感地体味着“辛苦”二字。
家长和子女间的矛盾和交融,历来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见仁见智,各有所是,《午间风》节目并不想沿袭众人的思路再去重复展开,我们只是想着重提醒一点,那就是: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最重要的是理解。
在和子女的看法相左并坚持要其听从时,所有的家长都会以“那是为了孩子好”这个理由来给自己找个心理支撑点。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为了孩子好”的说法后面其实总有着家长有意无意间对自身利益的最终考虑,如果跳出了自身利益去单方客观评判子女的行为,往往总能找出成立的理由,所谓的好坏差异只是存在于不同的评判标准中而已。当然,未成年的孩子可能会有全局评判方面的欠缺,但那只是说明他们需要引导而不是代为作主。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历来缺乏民主的土壤,折射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就使家长式的命令行为显得十分自然,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感到“辛苦”当然必不可免。
白咏冰是北京的自由撰稿人,今年26 岁,当她向父母宣布自己的同性性取向后,她父母始而震惊,继而痛苦,最终理解和支持,表示“虽然两代人之间会有许多生活方式的不同,但一定会支持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下去”,而且“如果中国允许同性恋结婚的话,会参加自己女儿和另一个女孩子的婚礼”。(见2008年第三期《心理月刊》)
我们社会环境中习惯于以自己的喜恶强作为孩子的是非标准的家长们,能有白咏冰父母的这一份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吗?真正的“爱”只能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当然,举这个极端的例子绝不是表示对异常性取向行为的欣赏和支持,但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和理解,这难道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份吗?
(2008-04-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