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心细如发的朋友们仔细留意着我们的节目。刚才网页评论上有位朋友提及今天节目中有关“两个极端”的阐述,可见是在认真地关注。有时我们在节目中的一些发挥,看似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实则蓄积于心的有感而发。我们在节目中所说的“两个极端”,一个是指浑浑噩噩,终日无所用心、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另一个是指已形成习惯性的抵触心态去审视社会管理者的施政之举的民众群体。
在此我们无意于定位具体行为的是非标准。人只理解他所理解的,人的意识决定于他的社会存在。抵触、敌对心理和浑噩度日的心态只是表象,我们深感忧虑的是形成这种社会心态背后的成因以及可能由此而生的社会恶果。
民众为什么会对施政者持抵触心态?浅表看也许只是一些直观的因素所致,比如动迁、征地等损及切身利益的举措,究其实质,最终还是源于对社会在公开层面予以确认的“真实”、“正义”等社会公器赖以服众的观念的存在合理性发生了怀疑,彷徨于信与不信之间,抵触心理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心理分析学家简德•纳索(J.D.Nasio)在论及事物存在的真实本原时作过如此推论:“真相因人而异,人物不同,情感不同,真相也就不同。”可是中国的百姓从古至今都习惯于被动接受社会治理者给出的是非标准,非此即彼,一切唯马首是瞻。昨日普世宣扬的不二真理,很有可能会因为某种政治方面的需要一夜之间作出截然相反的定论。政治,政权之治理也,自然是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但如果只是假以“政治”之名而行某些社会阶层牟利之实,那所谓的“政治”便将沦落为失去说服力的工具。
在这样的前提下,你又如何去要求民众始终保持昂扬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现实呢?民众又如何能不产生上述的“两个极端”的心态呢?
当然,刚才《午间风》网页文章下留言的那位朋友所说的“两个极端”是专指自身的生存状态,和上面所说略有不同。
(2008-03-2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