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午间风》求助、投诉的市民,无论城区的居民还是乡村的农民,重复率最高的是这么一句慨叹:“现在的社会啊……”慨叹之后可有多种发挥,比如“讲什么仁义道德!能捞到钱就是硬道理”、“还有什么人能相信”、“干部只顾自己捞钱,谁会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前头”等等。言者无不是痛心疾首,满腔的愤世嫉俗。
这种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局处一隅的偏狭心态不容回避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何客观引导并正确分析问题的真正成因并努力现实地为民众寻求解决途径,是《午间风》之所以存在的首要任务。如果对民众的诉求不加分析地随声附和,表象看去可收哗众取宠的一时之效,但从最终的社会实际效果看那只会是一味饮鸩止渴的毒药。所以,理性地对待问题是《午间风》将永远坚持的宗旨。
民众的慨叹应该说很能赢得社会各方人士的共鸣,世道浇漓、人心不古,这是社会人群永远的慨叹,但再仔细推敲,却很容易发现这个论点找不到立足的依据。所谓“现在”,自然是相对应着“过去”,但“过去”的内涵如何来界定却是雾里看花式的糊里糊涂,也往往只是随口这么一说。中国社会理想的黄金年代到底是在以往哪个历史时期令人难以忘怀地熠熠生辉呢?今不如昔的九斤老太式的思维只是在旧时代改朝换代时的遗老遗少们身上才会体现得淋漓尽致。问题的确往往客观存在,民众的疾苦也的确不是无病呻吟,但希望总是在我们的前路,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不存在于顺口一说的诿过于人的习惯性思维。
这种顺水推舟式的习惯性思维源于社会管理者在面对社会疑难症结时的回避和自利,所造成的社会恶果就是民众烦燥和敌对情绪的积累。与之殊途同归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不知所云式的空作豪语,比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听去的确令人执血沸腾、激情澎湃,但冷静一想立刻不知今夕何夕:“复兴”者,回归某个原点也,不过,谁又能告诉我们,这个原点何在?
(2008-03-1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