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老人家的确是真知灼见:“只有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一语定乾坤,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午间风》节目的实践过程中,这一英明论断也屡屡被辉煌地印证着。常常有些不经意间发自百姓之口的判断,粗听似乎荒唐,仔细推敲,倒还真难找出令人信服的反诘论点。刚才有位练塘颜巷的老大爷来诉自己儿子的口粮田补贴事,说是儿子2001年考大学出去念书,2004 年毕业回来,但就此却再也无权享受村里的征地补偿,因为户口已迁出本村。老大爷实在想不通,愤愤地说,“村里吃官司出来的倒反而有,现在看来念大学还不如吃官司喽”?
“念大学不如吃官司”,恐怕谁都不会认可这个荒谬的悖论,但那老大爷的儿子却确实是因为念了大学户口迁出而没拿到“连吃官司出来都能拿到”的口粮田补贴,你又怎能否认这“不如”呢?群众说的是真正的“大实话”。
有时常不免会这么想:如今的中国社会状态中,牧民者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引导或是放任子民只是通过物质财富积累的单向通道来达到人生目标的满足。古人尚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类的迂腐探讨,如今所谓的“义、利”之辨已同质化到两者合一的简单概念,只要有钱便是人生的成功,无怪乎前几天有位朋友屡出愤激之言,认为当今世界“有钱才是硬道理”。
那位老大爷的儿子是否该有口粮田补贴其实当然和“念大学、吃官司”毫无关系,但老大爷这种“从自身利益的是否满足来判定外在社会的是否公正”的简单思维定义方式如今已成了社会公众融入身心深处的下意识思维反应,你也不必去徒劳无功地试图给老大爷解释“读书能使人明理、能拓宽人生的发展空间、能提高生活质量”等虚空的概念,答案很简单:能不能拿到钱?给钱就是好,拿不到钱就是不公。
当然,也确实不排除客观上众多的直接诉求最终还是通过物质的方式来体现其存在的,坐而论道的书生气永远无法到达真理的彼岸,事业的成就的确需要“摸石头过河”的实践过程,但又怎能简化为直接等同于物质体现的这种庸俗化的思维方式呢?
我们无意于苛求老大爷,谋生不易,有钱总比没有好,困窘的生活实践也早已教会了人们只有将钱紧紧抓在口袋中才心里踏实,但对于社会的引导、民众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的营造等应由国家筹划的宏图大略就不该听之任之地无可无不可了。如果一个政权只是有意无意地引导民众将物质利益的追求放大为人生的整个全部,甚至刻意避免社会民众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以为如此便能带来社会的长治久安,那无疑是鼠目寸光的策略,最后酿成的恶果便是一团散沙式的民族构建、唯利是图的民众心态以及缺乏精神支柱、缺乏竞争力的民族群体。
(2008-02-1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