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里,那个交通台(外地)节目主持人正在那儿骂得起劲,慷慨激昂之状宛在眼前。羊肉面店老板听得入神,禁不住脱口赞一声“好!就要这样骂!”
作为电台节目主持人,能赢得如此的专注收听,从表象看应该是一种业务上的成功,毕竟谁也不会想办个无人收听的节目,但这种来自听众的即时认同是否就是节目所要追求的全部?表面热闹的媚俗之骂是否该成为值得推崇的节目手段?这类不分青红皂白兜头便骂的泼皮牛二式的作派能给听众留下什么样的思维沉淀?
那位节目主持人骂的是丹阳市某交警大队。某司机在出了车祸定损时被要求出六百元估价费,他认为已在保险公司那儿定过损,不必再出这冤枉钱,所以就投诉到电台。那位节目主持人一下就定位在“交警大队死要钱”这个概念,痛骂“贪钱也不是这个贪法”,而且还提出“这钱到底流入谁的腰包”的疑问,的确一副痛快淋漓的猛打落水狗之状,难怪听者要高声赞好。
不过,且慢充当正义的化身。事情未经核实本就不该妄下断语,这且不说,即使有这个“出估价费”的要求,也决不该简单地定性为“要钱不要钱”的问题。一是可推敲这规定是否合理,再是可判断出了这笔费用是否发生了相应的服务过程,然后再分析这六百元钱是否该出,最终可和听众共同分析这类规定该如何合理制定。相信有这个坦诚分析的过程之后作出的结论会远比开口便骂的作派更具说服力。
当然,上述之例只是个案,具体的是是非非也许还另有隐情,在此也不必遽下断论,但此类现象背后的社会民众心态却有着值得一说的共性。
骂人当然很爽,中国社会的民众多的是看客心理,其实往往并无很具原则的坚持,只要热闹便好。有人在骂,便是值得凑凑热闹的场景,如果被骂者是平时手中有权要管管民众的对象,那人们更愿看到他被涂个满脸花,至于是对是错在其时并不很重要。此外,更多的心态是:对社会现象心中不满,但却又不愿冒着可能会损及自身利益的风险去作切实的抗争,见有人在开骂,自然就会叫声“好”。
作为民众,有这种心态当然可以理解,但作为媒体工作者就不该如此无原则地迎合,还是要理性地引导为好。不然的话,赢得的热闹只是一时,失去的信誉却会是永远。
(2008-01-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