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导论立点中,劳动者和企业资产所有者之间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悬壶济世者开出的万应良方中,这种矛盾冲突就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革命动力。但在如今的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忽然仿佛忘了这种矛盾的存在,那些惯于诠释理论正确性的所谓理论家,统统都仰脸朝天,不肯俯下身来看一眼客观的社会存在。遗憾的是,这种不肯承认现实中矛盾存在的忽略意识只会导致社会行为混乱的恶果。
今天《午间风》节目分析的案例其实是本地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住友橡胶,考虑到一些敏感因素,节目播出时我们给它披上了一层薄纱,隐去了企业名称,但资方对这起劳动纠纷表现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却让人感到了一种矛盾可能会升级的隐忧。
事情本也并不复杂:厂方要加班,工人吃不消,而且要求厂方人性化地处理加班工人的就餐问题时也未得到满意答复,于是工人到《午间风》来投诉,希望能在晚上加班时有个合适的就餐条件。但厂方却一脸冰冷地回答工人,说是有餐费发放,工人就餐应该自己解决。
提供不提供晚餐,那其实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看到的是资方对劳动者的漠然心态。在中国革命沿袭的理论中,工人阶级历来是国家的主人翁,可在类似于今天我们节目里提及的劳资纠纷的角色定位中,又如何去感知“主人翁”心态呢?得不到理论支撑的社会行为最终将行之不远,忽略劳资矛盾的客观存在,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政府相关部门不能积极介入社会矛盾的排解,最终矛盾将会积累能量并作用于社会。
今天下午何市一家纺织厂50来名工人为薪酬集体罢工,这类事件便是平时矛盾积累的恶果。
当然,经过努力,局部性的进展还是有的:住友橡胶表示要马上减少加班,即使加班也要尽量给工人提供合适的晚餐条件;何市那家纺织厂也已答应工人每月增加五十元工资。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重视和解决这类矛盾,局部性的措施又能起多少作用呢?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九十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2007-11-0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