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总局忠于职守的那些革命老同志终于按捺不住了,继拿《第一次心动》祭刀后,最近又接连抛下数道禁播令牌,一时间广电界硝烟四起,平时惯于在规则边缘游走以博眼球者顿感人人自危。
平心而论,广电总局的这一番举措的确深得民心,其实早该如此痛下决心了。至今为止的各界评论对此举均为一面倒的赞同声,毕竟那些被制裁者玩火也玩得太出格了,常态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在那些人眼中成了可随意跨越的虚设樊篱,恶俗之状确实令人侧目。
不过对广电总局的此番亮剑叫好之余还是有点杞人之忧:一是恐怕这些禁令不能深入持久地发挥作用,就象中国其他种种政策一样,时间一长就会走形,就会圆滑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中国社会通行的准则,如果不能真正坚持到底一切又会是一场空;二是担心严令之下,玉石俱焚。最近广电总局以及闻风而动的下属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强调较多的禁忌还是“低俗、无聊”等概念,用意自然十分积极,但所提的一些禁忌概念往往比较含糊,也可能会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产生消极的限制。什么叫“低俗”?怎样才算“无聊”?其实从政策角度来看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往往只是以社会受众的反响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准,而社会受众的反响常常是非理性的,一味以此为圭臬就容易形成无所适从的局面,虽说传媒工作者未必就此会噤若寒蝉,但心理上逐渐形成跟风的态势则会无可避免,发展创新之心也就容易逐渐钝化。
要之,广电总局此举虽说深得民心,但还需进一步切合发展中的社会实际,及时推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规范,那样才能使积极的举措发挥持久的作用。
(2007-09-2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