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待人接物是个需要终身修炼的课题,中国传统的处世之道是讲究内敛,凡事不重张扬,这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之道一脉相承。改革开放之后西风东渐,各类大同小异发轫于西方基督教义的励志书也乘风而来,很是热闹了一番。不过几年之后,怀揣人生疑问的中国青年又有了新的惶惑:全盘西化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西方药方上开出的“励志妙药”其实和中国国情还是水土不服。在《午间风》节目中也常有青年朋友谈起自己工作、生活中无所适从的种种,其根源还在于不知如何才能古今相融、中西合璧地领悟新时代为人处世之道。《午间风》网络版想从今天起和朋友们共同讨论适合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的新时代为人处世之道,欢迎朋友们多提建议。
今天想和朋友谈第一点:如何界定是非标准。
中国传统的守身玉诀是明哲保身,“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种预设的敌对状态。这当然是和封建社会压抑的社会状态有关: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既然不能坦陈所思,那自然会对旁人心灵设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畸形扭曲的人际关系。而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交流,彼此输诚相向才能产生社会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合力。任何社会的人文观念说到底都和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方通力配合最终会形成人们在统一的社会准则中公平、坦诚地讨论问题的社会氛围。
但在人际交往中如何界定是非标准呢?这的确是个难题。传统内敛的人生哲学告诫人们要多加提防外界的人和事,也就是意味着除自身之外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负面作用,只有自己才是值得维护的正面形象。在以私利最大化为人生目标的社会状态中,这种想法是自然的产物,但在现代社会的客观环境中,这种排斥性的意识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消极心理暗示。
事物的是非标准只是人们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的结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实事物永远都无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对和错。一个罪犯在成为他人切齿痛恨者的同时也可能是他母亲心目中的爱子,战场上横扫千军的英雄在敌对方的概念中难道不是个杀人如麻的恶魔?跳出了简单的是非标准衡定,从多种角度尤其是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往往就能比较接近事物的客观是非标准。
那么,这个世界其实就是无所谓是非的一片混沌喽?当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全面的是非认定标准,在需要充分合作的现代社会,过多地心灵设防完全是一种畸形心态,更不必时时处处对外界都心存敌意。健康、开朗的心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是非标准也就会由此而生。
(2007-09-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