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支塘长桥村的农民朋友义愤填膺地在今天的节目中大声质问:“我回家的路为什么没有?”话说得太浓缩了点,仔细追问下才明白,是他家的正常出行通道无端被别人封堵,村里多次劝说也没能解开这个结,这位农民朋友希望《午间风》节目能从中斡旋,还他的“通行权”。
自然,这位朋友的要求合情合理,相信收听节目的朋友同情心也会在他这一边。但遗憾的是,节目之后的追踪却令人大跌眼镜:其实封路的是他的亲哥哥,纠纷的源起也只是那通道的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村书记觉得也很无奈,兄弟之间本来并无什么太大的矛盾,那条通道历来就有,只是最近哥俩为争土地属谁闹得不可开交。村里本来已和兄弟俩有言在先:在村里调解未成定论前谁也不能私自行动改变现状。可哥哥却先下手为强,把那条路封堵起来不让走。
按理兄弟相争也是常有的事,鲁迅也曾和他的弟弟反目,但那要看因何事而起。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可以理解,象这一类因通道土地权属问题各不相让、闹得你死我活的兄弟相争实在让人心寒。难道兄弟之间这类事情就不能好好商量吗?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难道真的就不敌那一条狭窄通道的土地权属吗?
前天我们在城区某派出所采访时,所长有句深深的感叹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现在提倡和谐社会,怎么民间的纠纷越来越多?”派出所长的困惑当然不会是随口说说的无心之论,但要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个问题却不那么容易。象刚才我们所举的那个兄弟相争的例子,我们就很不明白他们为何不能好好商量。
人本来就有多面性,与生俱来的动物性和后天习得的社会性无时不在较量抗衡,利己的动物本能和顺应外界要求的社会特质都会在合适的环境中找到它们的各自定位。当社会外部环境中未能以公正面目示人的因素逐渐增大时,人们往往就难以说服自己循规蹈矩地“和谐”起来。
民众对现行的社会准则失去了信任和敬惧,自然就会表现为处处矛盾丛生。和谐的社会环境当然不会说说就成,它需要坚定切实的信念、上行下效的行动以及名实相符的社会空间。问题在于如今的中国社会环境在许多层面上已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虚伪之风,嘴上说得热闹,实际却往往并不照做。民众当然不会永远无知,自然慢慢会形成靠自己力量给自己争利的意识;至于争利的方式是否符合外部社会的要求,那就是第二位的事。如此状况之下,同室操戈的兄弟相争又焉能不多?
(2007-09-1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