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学,有多少希望的种子随着家长的叮咛被装入了孩子的书包。可是孩子今后到底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心中恐怕也只有朦朦胧胧的一片影子。
本市有个专业性很强的单位,去年满怀期待招进了两个原籍山东、河南的研究生,本想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可一年下来却觉得大失所望。倒不是那两个研究生专业知识不够或是智商太差,主要是他们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和周围的同事几乎没有共同语言,与人相处或是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总是显得与别人格格不入,遇事相争也常常不知转圜,无论是非总认为自己正确。
单位领导对此觉得很无奈,看来习性已深入骨髓,旁人的劝说其实很难使他们真正明白:即使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需要各方的协同配合,否则的话本应是产生合力的地方却会频生阻力,于己于人都十分不利。事到如今,单位领导只能感叹自己选材眼光有偏,光从单一的专业角度去定位人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古人对此早有明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本之外的人生真谛往往才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许多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IQ”(智商)而是“EQ”(情商)。贫困地区的孩子从小就有个“书包翻身”的强大动力源,在如今一考定终身的教育选拔制度下,刻苦攻读往往能换得金榜题名,然后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现实回应。但他们对书本之外的丰富现实世界所需的各类融会贯通、深入分析的人生手段往往显得十分陌生和难以接受,体现在具体的人生状态中就会显得后劲不足。
再说得坦率一些,这种现状就是中国教育现行制度必然会产生的恶果。同西方教育方式相比,往往在初起时或是在单一的局部作机械化的研究时,中国的受教育者会显得稍胜一筹;但在持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西方的教育模式便会显示其巨大的优势。
中国式的教育思路是接受灌输,西方式的教育目的是学会思考。我们的家长到底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哪种类型的人呢?我们的社会又在作哪种方面的引导呢?
(2007-09-0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