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有言,“说话难,不说亦不易。弄笔的人们,总要写文章,一写文章,就难免惹灾祸”(《感旧以后》),整日以喋喋不休为业的《午间风》因其职业特性,不幸也常常会在无意中陷入一些始料未及的是是非非的纷争中。但是怎么办呢,谁让你成天在节目中说东道西呢?也算是求仁得仁吧,怪不得别人,除非你哪天关门打烊,所以面对各类是耶非耶的评骘,我们依然心平如镜。心静,世界就静。
那天节目中有位热心朋友说起公交车上目睹的一幕,说是有个离休老干部上车时对司乘人员的买票提醒充耳不闻,在反复催问下才不屑地将可免费乘车的离休证直塞到司机的眼前,实在太不尊重人了。那位听众说,其实那离休干部大可不必作出如此傲慢之态,说起一声“有证”就可以了,人和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你越是自以为了不起,群众反而会越看不起你。
当时节目中我们也肯定了那位听众的看法。的确,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互相尊重是自己得到尊重的必要前提。我们希望社会和谐之风能体现在每个具体的细微之处。此外,那位听众在提及此事时也是十二分的诚恳,绝对不是那种怀着憎恶从牙缝中迸出的切齿之声,所以,我们在提醒那位听众不必指名道姓之后也感谢了他的一片诚意。
孰料第二天我们就接到了某位老干部的电话,认为我们在节目中回答得不妥,对那位听众当时就应加以制止,离休老干部并没享什么特权啊,免费乘个两块钱的公交车又有什么看不过去的呢?对离休老干部说三道四实在不应该。
实话实说,这位给我们来电的老干部的确是我们平时十分敬重的一位老领导,为人正直,一腔热心,平时给我们《午间风》帮助不少,但如何回答这个电话却让我们颇费踌蹰。无疑,老干部是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午间风》的概念中也历来如此,可实际上那位听众的矛头所指并不是全体的老干部,也听不出半点对老干部的轻慢之意,恰恰是因为尊重、爱护老干部才会有这一番惜羽之心。要是我们节目中连这一类充满拳拳关爱之意的直言都不能实说的话那岂不会冷了社会大众的心?
当然,最后在我们的解释下那位老干部也回嗔作喜,第二天节目中我们也约略又提了几句,事情就算这样过去。
不过事后想想,我们总觉得这不经意间翻到的这一页很难轻轻将它翻过。就具体过程而言,的确是无关宏旨的小事一桩,最多只是一场误解而已;但如果不仅仅是停留在误解呢?如果此事只是民众情绪的一个表征呢?事情可就变得复杂了。
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的和谐社会决不是说要和谐就会有和谐,和谐社会的建立前提是不回避矛盾,积极地、充满诚意地追寻矛盾的解决之路。矛盾解决,和谐也就在其中了。从目前中国社会矛盾产生的背景分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的不公,而消弥社会不公的的必要空间环境是能人尽欲言。可能在某个具体问题的表述或追问过程中,民众会有偏激的情绪流露,甚至会由此及彼地生发开去,令当时人倍感委屈,但要是以求全责备之态去要求民众的发言,那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很难估量。其实正如上文所说,民众在提自己看法时心态并不复杂,并不是“怀着憎恶从牙缝中迸出的切齿之声”,以友好的心态去接纳民众或有的非议,只会使民众和干部的距离更近。
(2007-08-2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