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过后,还是在反复回味和推敲刚才和第一个听众的电话应答。长期的职业习惯让人决不轻易放过看似偶然的下意识直觉,对那位练塘听众的回答无疑不是表象所呈那么简单,只有找到自我说服的理由才能使自己的思路进入理性的状态。
的确,那位练塘听众在强调自身理由时显得过于喋喋不休,但主持人在打断其单向性的陈述时所下的定义是否合适?当时的应答中有这么一句:世界并不只为一个人准备,自身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并不能任意扩充为一切正确。这句话于那位听众而言是否具有必要的针对性?
反复思考的最终结果还是为当时的直觉反应找到了理性的立足点:对民众的同情和理解并不单纯地体现为不加选择的简单支持,更多的时候民众其实更需要我们帮其完成冷静思考、理性分析的过程。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大众的思考习惯已形成一种政治性的趋向,外在的符号烙印已完全取代了内在的个性特征。人们对事物的定性不是简单类比就是任意延伸,忽略了内在的丰富的差异性,取而代之的只是外在符号所负载的信息解读。比如,说到群众、人民,无论哪一位当任者都会高调重视,但千万别简单理解为自己也是群众、人民的一员,那自然就该事事优先、处处受宠;再有,如听到有人说“农业无小事,要把农民的疾苦放在首要位置”,那也千万别欣欣然以重要角色自居,以免期望和现实落差太大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客观上,这种错位思考模式会导致民众养成唯己为是的价值判断观,从而在实际的社会效果上体现为更多的矛盾积累。
当然,这样的实际操作很难。特别要让民众意识到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这就需要坦诚的胸怀、发自内心的同情和理解以及清晰的思路,还有就是不懈的坚持。
(2007-07-2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