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练塘一位年过半百的瘦瘦弱弱的老大娘,夤夜时分瞒过家人悄然出行,第二天打回电话时已身在数百里外的浙江湖州道场山的万寿寺,说是要落发为尼。到底是什么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她远赴深山皈依佛门呢?细细分析,恐怕和陈晓旭不同。
陈晓旭的遁入空门缘起何因,虽说事后有多种解释,但多少和其信仰有几分相关,那位练塘老大娘的行为却不能简单地也以“宗教信仰”一说轻轻带过。对那位老大娘来说,所谓的信仰只是表面的一层眩彩,真正的行为目的,恐怕连她自身都很茫然。
中国传统的牧民哲学是其令既出,其民必行,所谓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也。历代的统治者从来容不得百姓有思考的空间,听令者是良民,反之则成对立面。数千年的单一思路造就了人们心目中非此即彼的黑白两色,由此也形成了人们思维状态的低能,缺乏对边缘化的社会状态的客观认可,在精神状态方面就往往会形成迷茫和执拗的变异人格。那位老大娘其实就是变异人格的一个现实例子,和信仰无关。
对不同客观存在状态的认可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只以定于一尊的空洞说教作为强令人们遵从的精神旗帜,那势必会忽略人作为生物体存在于世的客观多样性。人的精神活动状态远非永不磨损型的全刚机器,在众多的时期内往往体现着边缘化的存在。有许多社会中的实际矛盾或是人际冲突,其实和政治性的是非无关,它应该只是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比如那位练塘的老大娘,在我们的了解中发现,她只是对社会中的是是非非感到惶惑,找不到能令其信服的答案,在接近了一些佛教徒后有意无意地屏蔽了周围人群对她的劝说,然后渐渐进入一种偏执的礼佛状态。从人格形态来讲,其实是一种变态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和真正的信仰相去甚远。
凡是遇事认死理,不从客观的社会存在去认可事物的合理多样性,这样的思维方式就近于人格变异。多年的单一说教形成的社会构建往往会使人们陷于一种病态的思考方式而不自知,从外在表现方式来看有时就和所谓的信仰相似,那位老大娘其实只是众多人格变异例子中的一个。
(2007-06-1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