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句浸透了中国传统价值判断理念的名言,想不到竟然会出自那些烧香求菩萨保佑考出好成绩的高考生之口。当记者问他们相信不相信神佛时,那些明天就要参加高考、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孩子作如是说。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看似公允,貌执两端,实则却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中国社会群体在夹缝中苟且求生养成的保命哲学,谁也不得罪,不鲜明表态,看似客观,实质却是端上了一盆浆糊。中国传统的市民保命哲学告诉人们,什么是最好的人生信念?没有信念就是最好的信念!
我们的社会将寄希望于哪一类的年轻人?是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只重自身既得实利者,还是旗帜鲜明、敢于理性探索人生真谛的前行者?充满着民生关怀风格的总理温家宝曾在今年5月4日和同济大学的学生对话时,饱含忧患之意地告诫那些天之骄子: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理念其实就是将自己的主动判断权拱手交出,闸断自己的思维之流。无可无不可、随波逐流式的人生理念只会使自己成为精神上的侏儒。
其实如今的社会氛围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诱使青年人养成惟命是从的奴性,一旦有独立的见解就往往被视为离经叛道。缺乏宽容度和思想深度的社会氛围又如何能蕴育富于开创精神的下一代呢?
理念上的影响将会体现在久远的发展之途。
(2007-06-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