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什么标准能作为官员任免的一票否决参照,那应该就是对所任地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这倒不是非得要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来凑什么热闹,平时我们历来就是这样的想法:官员的政绩如果没能在环境保护上闪光,那再多的GDP也是空的。人的生存空间如果充满着难以忍受的种种环境污染的折磨,经济的发展对百姓而言又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积极意义呢?
要是哪天琴川河忽然变清了,那准是什么节庆或是有上级领导要来常熟视察,所以开闸放进了长江水。平素时日,琴川河就那么污水常流、臭面朝天。市民对此也早已见惯不怪,相反见到清水才会感到诧异,真是令人苦笑的黑色幽默!不光城区,就连本该是田园风光本色的农村,如今还有哪条河流能作为饮用水源?
当然,地方政府也不是不努力,这几年的“退二进三”等举措的确使城区的环境有了不小的起色,何况水环境的治理还有着流动性的致命病根,本地治得再好,外地的污染水源流进来你也只能徒唤奈何;环保部门的同志也每天在外奔波,真的很辛苦,但客观现状依然有着太多的遗憾,依然有着许多难以回避的不足,根本原因何在呢?
中国的社会历来是以政治为中心,一切都由政治来执着牛耳。经济是政治的经济,环保也是政治的环保。环境保护在任何情况下都得让位于政治需要。那么什么是政治需要呢?这就往往一言难尽。政治这个概念历来就是可作任意延伸或充填的范畴,大体上只要为执政者施政所需,就可视其为政治,政治也就是治政之道。在这样的前提下,环保事业往往会有左右掣肘之感就毫不为怪了。
(2007-06-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