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这个在中国尤其敏感的沉甸甸的话题,最近似乎在被人们频频提起。当然,只是在一些学术性的探讨文章中温文尔雅地在钦定的范畴内作一些小心翼翼的迂回性的试探,再书生气的学者心里都有面明镜,知道一旦走得太远立刻便会遭一闷棍打回原来该呆的地方。
从表象看,提起“民主”这个话题源起是十七大召开前的舆情征集,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向党陈情的绝佳时机,希望自己在书斋中揣摩出的理论结晶能有幸在党的决策中留下吉光片羽;但正是出于此类动机,学者们所谓的思考更多的只是下意识的迎合而很难见到原创性的思维火花。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熙瑞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上个月,这位学者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论坛》上提出了“中国的民主模式”这一概念,并认为这种模式已经确立。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各种带民主性的具体法规,以及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社会基层民主制度、公民的广泛参与制度和执政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制度等一起构成了“中国的民主模式”。
刘教授这个概念的提出与其说是探索性的结论还不如认为是对客观现象的被动转述。这种所谓的模式只是现行社会体制的客观存在,提出“这种模式已经确立”的结论,无疑是先验式地确认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种制度的民主性,探索云云又从何谈起?
民主问题,其实百姓并不太放在心上。工资多加、物价少涨,这才是一致的希望所在。
(2007-05-2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