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存身的大千世界有着太多的缺憾,唯独不缺的就是充斥于市的似是而非、空无一物的胡谈乱侃,当然,它们的唯一功效就是诱导人们将自己的脑子搅成一团浆糊。
《中国青年》第九期有篇《放弃》的文章,其中有段高论,读后真令人啼笑皆非。作者本想买套高档餐具,但觉得自己现有的餐桌太低档配不上,于是就很“理智”地“放弃”了这套高档餐具,并从中悟出一段人生道理:人只能拥有和他相配的东西,所谓好东西,是好到正好的东西,而不是好到太好的东西,太好的东西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负担。
这一段绕口令式的人生哲理也真难为那位老人家费心悟出后和我们共享,不过,实在弄不明白什么叫做“正好”?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从来就是后浪推前浪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哪来什么唤作“正好”的道理在前面等着人们去捡拾!这种“正好”之论除了用中国传统的千年腐朽之物“安分守己、安常处顺、听天由命、过犹不及”等中庸宝典来解释,还能让人们有其他什么启迪呢?人生只有“更好”,哪来什么“正好”?
人们的思路一旦步入“正好”的迷途,那也就陷入了停滞。所谓的“正好”,潜台词就是“不是你的莫强求”,你就该乖乖地满足于你的目前所得,永无得陇望蜀之心。当然,这种要求人们满足于“正好”现状的劝诱十分符合目前的和谐旋律,粗看也并无立论上的问题,但要是世上从未有过“正好”的道理,假设的推论中本身就缺乏一个“正好”的前提,那又从何去寻觅“正好”的踪影呢?其结果只能是以“正好”的假象去掩盖并不“正好”的现状,以“正好”的理论去支撑并不“正好”的存在,希望人们逐渐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抗争。
这样的“正好”之论其实并不“正好”。
(2007-05-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