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起来,今日所写在本质上和昨日所举之例应是病出同因。
一位无计可施的丈夫带着他一心礼佛的妻子来《午间风》求助,希望能劝说其不再那么痴迷于求神拜佛,收拢心思,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也难怪那位丈夫郁闷,从他们带来的收据看,光是给各座庙宇的捐款就有好几千元,更别说平时的各类香火钱和各式的善事开销。他们家在农村,家境其实并不宽裕,一年到头的辛苦钱大半倒孝敬了菩萨,怎不叫人烦恼?
可那位虔敬的信女却乐在其中。说到菩萨,她就两眼放光。问她为什么要相信神佛?她的答案是:修行者死后升天堂,作孽者死后下地狱。那怎么才能让人相信有天堂、地狱的存在呢?答案是:看各人的修行。多做善事,自然会悟出佛理;不肯积德行善,当然无法感知佛理。
正如我们料想的那样,一番劝说压根儿就没能把那位信女从菩萨身边拉过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午间风》节目竟然得到了那位信女的高度赞扬,说是“《午间风》一心行善,就是现实世界中的活菩萨”。
感谢善良者给《午间风》的美誉,一不小心成了“活菩萨”,那还了得!
平时也听到有这样的社会议论:条条大路通罗马,信仰和手段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能抓到老鼠,又何必管它是白猫还是黑猫呢?对求神拜佛者也不必过份责难,只要能达到社会安定、进步的目的,走哪条路都可以。
真的能这样吗?有时的确会让人有几分糊涂。仅从表象而论,结局殊途同归,硬去分什么高下就失之过迂,何必呢?迷信者积德行善,对社会也会带来安定祥和的客观效果;清醒的思想者虽不仰仗神佛之力,可建立和谐社会的努力最终不是也想要达到国泰民安的客观效果吗?都有良好的效果,就可兼收并蓄,不一定非得采取排他性的做法。
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的社会环境正是这种不求甚解、似是而非的氛围占着相当大的比例。种种原因造成的社会局面是只从表象下结论,回避事物的不同本质,有意无意地将其混为一谈。殊途同归固然从表象看是同一种结果,但盲然的误打误撞所导致的结论是不可复制的理论,只有理性思维的成果才是具有普适性的真实规律的揭示。迷信行为的积德行善可以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发展,但也同样可能在某种因素的诱导下成为进步社会的反动力;而理性的进步社会的建立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却必然是稳固长久的良性发展。
无论是被动或主动的迷信,不管是香烟袅袅的迷信或闭目塞听的迷信,都是本文开头所说的“病出同因”,唯一的药方就是:理性思考。
(2007-05-1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