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岁的老大爷唐良良来到《午间风》办公室,要求在节目中传递他劝人为善的愿望。说是他感恩于共产党把他从旧社会的苦海中救出,平时也经常无偿为社会大众做些善事,比如免费供应茶水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不忘共产党的恩德,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共产党。
如他所愿,我们在节目中也替他说了几句,但也只是仅此而已。对党的感恩之心能否成为如今社会群体共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源,说实在的,我们并不持乐观的态度。当然,这位老大爷绝非意在作秀,也不是想通过炒作来达到什么个人目的。他表述的意愿的确是他多年人生路相随相伴的精神家园。记得十二年前,这位老大爷在其儿子办婚事时就以感恩共产党的名义向常熟的各媒体发出过邀请,《午间风》节目也在他的邀请之列。虽说当时因种种原因我们对他的邀请未能成行,但还是留下了印象,想不到时隔多年,老大爷依然此情未渝。
无庸讳言,象唐良良老大爷的这种对党虔诚感恩的意愿如今已并不多见。不管这种意愿的前提是否成立,在人们的心底深处此类感觉早已淡然远去;纵然在某种偶有需要的场合有所表述,但甫一开口,笑意仿佛就会挂在嘴边——其实谁也未必在当真着说。不过,试将历史向前推演几十年,又有谁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此表示些许怀疑呢?当年学“毛选”积极份子顾阿桃登上天安门城楼,见到毛主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皇帝来哉”;全国山河一片红的中华大地,又有谁不是满怀真切的虔敬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呢?当某种说法或推论藉社会管理之力以确切无疑的面目展示在人们眼前时,无论真伪,其谁曰不然?
社会发展的希望孕育在远离定于一尊的言论环境中,更绝对排斥强令遵从的社会环境。有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不是简单告诉民众该怎样想,而是通过实例和分析,引导民众自己悟出该如何想。这样的社会环境才是理性的境界,才有可能避免社会的发展重蹈覆辙。
(2007-05-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