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人民日报》,又是卫生部,其势汹汹,可谓来头不小;但指“茶水发炎”为胡搞的恶詈到底在向人们展示着谁的闹剧呢?
几天前,外地媒体有报道,以茶水作为送检物,竟然也能在多家医院查出其中含有胆红素和白细胞,并开出1300元的消炎药。此例一出,舆论大哗,白衣天使的行业道德再次受到质疑。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4月10日,国家卫生部正式对此作出反击,认为记者此举“有违职业道德”,是“不负责任的胡搞”。
卫生部的依据是,“北京的医疗机构也用茶水作为检验样本让各大医院进行了化验,结果许多医院的化验报告也出现了假阳性”,所以记者的这种报道“不仅有悖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而且不利于维持正常医疗秩序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记者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到处造谣生事的无赖之徒。本来医患关系亲密无间,白衣天使的形象就是被那些可恶的记者给涂花的。而且《人民日报》对此还评论说,这是一种十分要不得的“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会误导广大公众,会给社会制造不和谐音符”。
《人民日报》在过去的年代曾经有过义正辞严地随意派发“帽子”的传统,想不到如今还未失传,依然时不时地发扬光大一下。不知从哪儿看出这是一条娱乐化的新闻?如果没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记者会对这种吃力不讨好、常常会面对巨大压力的新闻线索苦追不舍吗?辛辛苦苦追踪一场,倒反而成了“不和谐音符”的制造者。
想提醒一下的是,卫生部的送检实验即使可信也只是“假阳性”,而记者暗访所得的结果却是“茶水验出了胆红素和白细胞”,这是严肃的科学检测手段无法凭空获取的成份,和因为种种意外因素可能会在茶水中出现的“假阳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实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茶水”是否“发炎”,即使记者采用的手法有瑕可击,也没有任何理由抹杀整个采访事件的积极社会意义。作为记者,报道要真实、客观,这是最基本的要点,但并不等于应该求全责备,从方法上或有的不足去否定整体的积极寓意。
同样是面对媒体监督,象卫生部这样的并不多。比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就曾说过,“媒体不是中央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你不能要求他们每句话都说得对。只要有事实依据,就要高度重视”。
希望国家卫生部、《人民日报》等这类代表着国家高度信誉和权威的部门能远离文过饰非的意识,多听听来自民间的声音。毕竟,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为数不少的社会蠹虫是通过不畏威权的媒体报道追踪才被揪住了狐狸尾巴的。树社会正气,记者功不可没。
(2007-04-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