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奠,总是形式大于内容;已逝的英魂留给后人的常常只是通过意象化的描摹不断完善成形的符表;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生为人杰、死作鬼雄的豪气干云之士在醉生梦死、夸奢斗糜的争名逐利之徒心中早已随历史如轻烟般远去,所谓的真理也已被满脸涂花,成为世人不耻的笑柄。
从某种角度说,鲁迅比张志新、林昭、遇罗克等人幸运。虽说鲁迅的生前身后背负着无数骂名,但毕竟有着文章在,纵有再恶劣的污水泼来,人们早晚总能通过《鲁迅全集》的阅读感悟还鲁迅一个清白。而林昭、张志新、遇罗克等虽有少量文章存世,但阴霾遍地的社会氛围容不得他们完整地理清思路,容不得他们将饱含人性之光的思辨进一步完善升华,更容不得他们有半点呼告和辩解。
饮弹,割喉,曾经的残暴并未在如今的麻木上留下记忆的痕迹,心底的无动于衷更比物质上的消灭令人心寒。
要是一种社会制度不能容人畅所欲言,要是一个社会环境不能并存异己,那钦定的所谓真理还有什么真实性可言呢?
历史的悲剧上演着惊人的相似:多少次,热血之士奔着真理的曙光而去,却不料那光亮处正是飞蛾投火式的悲惨终结所在。
(2007-04-0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