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今天的网络留言,一股寒意顿从心底生出。
无疑,众多的朋友都是从善意出发,将抨击的矛头指向了沉重的学习负担。这当然极为正确,也是时下社会方方面面包括我们大家都在密切关注的重大社会课题,但善良的愿望未必能引出良好的结果。如果就减负论减负,那抨击得再锋利都不为过;可我们的心是在为幼小生命的暴逝而悲泣,如果那些饱含善良的关注之心的人们在痛斥学习负担过重的同时,认为草率地自我了断也是一种抗争,尽管理性地说这也不无道理,但在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心底由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是什么呢?会是一种受到鼓励和肯定的感觉,会是一种愿意也去尝试一下的诱惑。虑及此点,怎不叫人心底顿生寒意!
鲁迅曾明确反对青年学生请愿,认为“请愿的事,我一向都不以为然”。是他对世事冷漠、对青年无情才出此冰冷之言?当然不是。是他透悟人生,明白在某些社会场合“请愿”只是徒然之功。同理,稚嫩生命的以死相争行为,无论其是哪种出发点,对此都不该作正面的解释和有意无意的赏识,不然的话,后果堪忧。
关爱孩子的生命,希望不要有无谓的牺牲,这并不意味着对有缺陷的现存社会制度的苟容。而不顾可能会泛滥的社会恶果,只顾自己慷慨陈辞的痛快,这很难说是志士仁人之为啊。
当然,最后再重复一下:我们明白,留言中的那些激愤之言都是源自善意。(2007-03-2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