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撰稿的一大特点是思维缺乏前后的延续性,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一切只为当前的写稿需要服务。
今天人大闭幕后的总理答记者问自然是众所瞩目的焦点,从白天的现场直播到晚上《新闻联播》的摘要播出,相信绝大多数的百姓都会有所留意。参与报道的记者当然不会懈怠,无疑都是全力以赴。
但深入骨髓的习惯在不经意间总会以漫不经心的方式揭开真实的面纱,再完善的布局构思也会因此露出始料未及的破绽。总理答记者问后,一位配合《新闻联播》在山区实地采访出镜的记者,为了强调此次人大会议决定给农村孩子免去学杂费后当地农民的喜悦心情,问一个采访对象:“估计总共能免多少?”答曰:“85块。”然后再追问:“这些钱在你们平时的费用中算不算多?一年有多少收入?”回答依然简单而直接:“多,全家一年四、五百块。”那位记者本意是想突出一下国家的关心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大,但采访对象的回答在受众心目中产生的恐怕不会是那记者期待的效果。
全家一年四、五百!那日子怎么过?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不会如那位采用“启发式”提问的记者所期待的那样感到“啊,免掉的真多”,堵在心头的只会是那“全家一年四、五百收入”带来的震惊之感!那位记者太想强调主题,结果弄巧成拙,给人们展现的是平时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场合出现的山区农民的困苦和无奈。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缺乏前后延续性的思考方式令热衷于此类报道思路的记者陷入了尴尬之境。
难道真实的报道都非得要以这种方式出现吗?(2007-03-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