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长假已过大半,虞城依然沉浸在浓浓的春节氛围中,为免扫兴,相对沉重的话题还是过几天再提为宜。
但我们总难以拂去时时萦绕于怀的忧国忧民之心,总希望发自内心的关注能和社会方方面面产生良性的共鸣,也希望《午间风》平台所提供的社会实录能稍稍警醒那些在养尊处优中远离黎民生活者,不再以己之未知而责人以“无病呻吟”,那实在是一种无知。
当然,“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各有各的活法,中国社会状态中的人往往还特别想得开:怎么活不都是活?何必徒增烦恼!同时还有中央党校王东京之类的权威在教导人们“不要过度渲染收入差距”,以免“助长不满”。什么叫“过度”?技巧性的言辞真是深得官腔之三昧。
社会学者汪中求曾举过一个颇耐人寻味的例子:如果某道程序要求工人必须每天将机器擦六遍,德国工人第一天会擦六遍,第二、第三以至今后每一天依然会擦六遍,而中国工人第一天会擦六遍,第二天也会,第三天就会只擦五遍,第四天会再少擦一遍,到最后就只会是象征性地擦擦,因为他认为那完全多余,何必那么认真呢?
始终索而不得的人生难题是:中国社会状态中排斥“认真”的心态源于何因?难道是中国百姓生来如此?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恐怕有识之士早有答案在先,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常常语焉不详。其实答案恐怕十分简单:社会的不公是形成排斥“认真”心态的深层原因。(2007-02-2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