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拄着拐杖的残疾人步履蹒跚地走进《午间风》办公室,要求我们和村里联系一下,把他挂靠进某家企业,能每月领工资。
这样的要求当然很难满足,但我们还是帮他尽力向村里代为说项,总希望能有实现的可能。当他获知村里答复因政策方面的规定和其他种种原因不能满足要求时,沉默半晌,爆出了一句惊人之语:“我什么时候看准了大干部的车,撞死在他车前!”
我们当然十分同情那位残疾听众,也尽可能替他联系当地镇民政办公室,看是否可给予些资助,但最终还是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只能无奈地看那位听众失望地离去。
当然,在我们的劝说下,那位听众的情绪有所缓和,估计“撞车”之类的激烈举动未必真会付诸实施,但我们的心里总难以放下深深的内疚。
要是我们能让他明白“撞车”解决不了问题,明白社会各方的确都在尽力关心着残疾人,有许多实际的困难和多年积下的客观差距远不是某些不负责任的干部轻飘飘几句话就能抹平的,那我们也许还能有几分自慰,毕竟从道理上能把话说明白了;但如今有不少抱着固有思维的民众,很难理解时随势移的社会客观,总活在长期以来由别人给他描述、而他自己也深信着的幻境中,你又如何去填平他那巨大的认知鸿沟呢?
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去做,能做多少是多少吧。(2007-02-0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