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方言词在网络上灌水、拍砖时用用倒的确也别具一风,但堂而皇之地盘桓在官方媒体正式出版物上,而且绝不是偶一为之,这其中就有深意存矣。
这儿要说的是充满常熟特色的量词“只”。
普通话中的量词“只”远不如在常熟方言中那么备受优待,它的使用范围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可指的物体,与“个”相比,两者虽有互通之处,但总体适用范围“个”则要远胜于“只”。当然,在保留着大量古音的常熟方言中,“只”字大可横行无忌,针对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它的指向性就不那么分明。
但让人看不懂的是,在以推广普通话为己任的本地官方正式出版媒体上,这也可“只”,那也能“只”,“只”来“只”去,文章和标题常常潇洒醒目地“只”得不亦乐乎。不是开工项目多少多少“只”,就是某“只”项目投入多少多少亿。这恐怕也是常熟特色的一点小小闪光吧,外地媒体何曾用过“只”字来作“项目”的量词的?
不过人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在政要们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及项目时就是用的“只”!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意识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好之,下必甚矣。前几年流行说“四项基本原则”,那凡作报告就必“四”;后来强调“三个代表”,则每会必“三”;如今提的是“又好又快”,那开会作报告者就决不会说“又快又好”。
领导们用的就是这“只”项目,那为什么不紧跟?原因找到,一切释然。
最后强调一下:上文所举的“三”、“四”之例,纯属语法分析,对“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决无半点轻慢之意。专此强调,以免别有用心者曲解。(2007-02-0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