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要靠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说的是能生死相托的亲情,可今天下午我们在冶塘新裕村看到的兄弟相争一幕恐怕会令人改变平时的一些想法,“生死相托”应该改一字,成为“生死相搏”才比较相宜。
一对五十来岁的兄弟,彼此难解的恩恩怨怨却已有二十多年。当时事出何因,兄弟双方的记忆中都已不很分明,可兄弟相雠的缝隙中留下的种子如今已枝枝丫丫地填满了彼此的心胸,兄弟对视、妯娌相向时眼中都满是幽幽的恨意。
其实说来这兄弟俩之间还真没什么跨不过去的沟,双方造房时都不愿让对方顺利,想尽办法给对方留下点儿麻烦,如今一方打围墙把路筑断,另一方虽有他途可行,却偏偏不愿就此罢休,扬言不让走就要以命相搏,两败俱伤可以,光你便宜没门。
事情当然最终还是有了一定的转机,在《午间风》节目主持人、村干部等的劝说协调下,一方答应让对方脱粒时能从围墙这边拉电线,另一方也表示,只要对方不故意刁难,自己可以接受。
一场风波看似有所平息,但我们深知,多年的积怨又如何会消融于一日呢?不知失落在何处的兄弟间的亲情又岂是这么一番调解便能轻松捡回?
再有,在调处现场,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村干部对村民毫不掩饰的鄙夷之情。对《午间风》的到来,他们满怀惊讶,甚至毫不掩饰地认为:这种事,《午间风》也要来管?言下之意,为那些农民的琐碎事,不值得。
我们也在这样想,问题的根源恐怕正在于此:病生在农民身上,吃药的却该是村干部。在村民兄弟之间多年的积怨演变背后,我们很难发现村干部积极调解的影子。如果能真正忧民之所忧,积极介入前期的调处,小事也许未必会酿成大患,兄弟之间的积怨也许就不会象如今这样形成水火难容之势。并不真正把农民的休戚当回事,是好是坏与我何干?农民之间的矛盾自然会越演越烈。
(明天《午间风-今日关注》和你详细分析,欢迎留意。)(2007-01-3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