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其他媒体而言,《午间风》所接触的社会群体往往呈现为文化层次较低的表象,因此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感知如今社会大众对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从而对这种表象背后的成因可作更为近距离的观察。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的文盲有8000多万,居世界第二,世界每十个文盲就有一个中国人,失学儿童达到5000多万。诗书礼义之乡常熟,文盲的比例虽说略低于其他省市,但读书无用的灰色情绪同样弥漫于人们平时的各项人生决策过程,农村尤甚。
当然不是说文盲就一定和文明绝缘,也不是说识得几个小字就会处处口吐莲花, 但没有文化传承的手段,就难以站在历史积累而成的高点向更高端眺望,时时处处,都会难以摆脱一孔之见的局囿心理;只习惯于具体的感知,难以作抽象的概括;缺乏理性的分析,容易简单的盲从。而这种陋习,恰恰就是我们历来大声疾呼要革除的风气。
所谓“读书无用”,其实是指读了几年书后未能如以货易货般立即置换成可见可摸的物质财富。只有十年寒窗之后立刻混上个年薪多少多少万的工作才算是没白读了书。
这种心理背后的支撑点其实和目前盛行于中国各行各业的实用心理同出一脉,习惯性的思维就是急功近利、即刻兑现。至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思维状态的优化等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都是虚无缥缈、可有可无。
以这种浅近、实用的价值观来衡量人世间的行为,最终的结果是将社会发展的思路引离长治久安的轧迹。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以赚钱多少来衡定读书是否有用的这种心理又如何能引领人走向成功之路呢?(2007-01-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