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临,各类慈善活动又会频频登场。
慈善活动说来也并非坏事,正象有些人常说的那样:有总比没有好。但心里总是难以认同这类慈行善举的真正社会意义。
以小民百姓、社会大众行善举的初衷而言,恐怕主要还是源自积德行善的传统心理,其中虽说多多少少有着心灵救赎的成分,但毕竟能发挥几分社会补丁的作用,所以在历朝各代的歌功颂德录上总会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所难以认同的是那些站在捐款台上高举支票、脸带矜持之笑的社会贤达所带来的真正社会意义。
现在有个从上到下都比较响亮的声音,说是“不追究原罪”。那些慷慨解囊的企业家们签出的支票上令人炫目的七彩之光也的确会掩去他们或曾有过的“原罪”。
其实“原罪”不“原罪”,作为小民百姓历来是雾里看花,最终不过是人云亦云;如水流逝的历史给后来者留下的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今日之今日很快就会成为明日之昨日,三代之后,谁人能辨当时之真伪?“好人总有好报,坏人总会得报应”这类话语只能骗骗善良的百姓而已。
还有,慈善活动背后政府的身影。扶弱济困本来就应是政府不可推卸的本职所在,只有建立健全稳固有效的运作机制才能真正保障弱势群体在社会状态下的正常生存发展。推波助澜地渲染慈善活动的社会意义,难道不能说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政府工作的缺位和忽略?
当然,话说回来,慈善之心毕竟为社会所需,本身并无过错,我们只是希望所看到的善举别让人们忘了不该忘的东西。(2007-01-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