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编发的夏志清的昏愦梦呓(《中国文学只有中国人自己讲》)真是人间一绝!感谢《南方周末》让人开了眼界。
夏志清的胡言乱语当然不值一提,终年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老者,完全生活在自己虚构的想象空间中一味满足于自己的意淫,竟然还以文学家自命,也算是人间奇观。如果完全悖离了事实真相的信口胡言也能宽宏大度地称为“一家之言”而聊备一格的话,那人生岂不是再无真伪之辨的必要?浑浑沌沌,无是无非;落英与蝇矢同在,飞龙偕蚊虫共舞。莫非这就是某些人心目中的臻境?
不过夏志清的梦呓中有个现象十分有趣,忽略过去实在对不起这位活在自己心造的梦境中人。在胡评乱论历代中国文学家的过程中,这位昏愦老者祭出的标准是“好”或“不好”。鲁迅的学问“并不好”,“英文也没有学好”,“鲁迅就写了几篇短篇小说,只有绍兴乡下的作品那些是好的,《故事新编》并不好”,而且鲁迅“他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虚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没有的”;此外,“中国作品大都千篇一律,其实唐诗也不好的,诗太短了”,“英国、美国都有好的,美国好的不知有多少”,结论是“中国没有一本书大家必须看”。
说实在的,夏志清这种高妙的评论手法值得世人广为传扬。何必多费口舌去探什么究竟呢?世上万物标准统统归于“好”或“不好”两类,捧者曰“好”,贬者则曰“不好”,何其省事?而且就象巫婆神汉跳大神时念的咒语,本身就是不容怀疑的“好”,当然就是“好”。
不过这种近乎幼儿园的游戏手法也实在太令人叹为观止了。想不到七、八十年过去,当年开出“好药方”的梁实秋的真传又灵魂附体在这位“可敬”的夏老先生身上了。
当然,有些话也很难说,如今极为盛行的“又好又快”岂不也是“好”字当头吗?就不知这“好”药方是不是真的好药方。(2007-01-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