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草案》尚在修订审议,人们对它的真正落实还只是在良好的期待阶段,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冷冷的声音就从书斋中发出了。
一位某经济学院的张姓教授“极为忧虑”地说,“值得担忧的是,如按照现在的《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不利后果”。他的理由是,“如果劳动部门的权力大了,动不动就仲裁,动不动就查你的帐,打的幌子是保护工人利益,保护弱势群体,实际上是在寻租”,而且,“把欧洲一些国家的劳动制度引进我国,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本钱去运行那样的制度”。
这真让人无法弄清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动不动就仲裁”会和“寻租”划上了等号呢?权力的滥用和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寻租现象,这是确切无疑而且已为多年的历史实践所证实了的社会规律,但失去了监管的私利攫取行为却会百倍的疯狂,正常情况下的“仲裁”和“查帐”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必要手段,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行为恰恰不是那些在书斋中的学者们想象的那样是“动不动就”,而是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那些学者专家的思路不是简单思维就是别有用心的概念偷换。
近来有不少类似的声音在诠释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论述,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频频引述历史不同时期曾有过的关于“历史进步过程中的代价”问题,归根结底是想证明如今社会状态下的贫富差距悬殊是个极为正常的必然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带动所有的社会成员走上致富之路。
这是典型的御用文人先有结论再找依据的先验式的思维方式。实质不过就是对如今社会贫富差距真正原因的盲视和回避。
如果只是数学公式演算般地进行社会构建,那或许可以出现那些学者们所预言的发展模式;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国度,这样一个有着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国度,这样一个有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的国度,按照那些学者们的思路只会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赵括式的纸上谈兵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2006-12-3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