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清华十位博士的联名抵制活动中,圣诞还是来了,而且感觉中比以往气氛更为浓厚。
抵制活动的发起人王达三称,“国人自觉回归传统,承接斯文,恢弘和光大孔孟之道,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确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在国人心目中和日用中,以及在国家政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位性,这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命题和基础工作”。随着抵制活动的提出和开展,人们关注的话题意义已超越了“过节”这么一个单纯的形式,已演变为中西方文化的优劣之争,更有甚者将圣诞节在中国社会中的盛行定义为“西方的文化侵略”。
事情真的象那十位博士在联名抵制信中说的那样耸人听闻吗?西方的圣诞节真的就该那么不见容于中国社会吗?或者,抵制“西方文化侵略”真的就那么刻不容缓?
既然已历经多年寒窗读成个博士,他们不会不知道,如今的圣诞节宗教色彩其实已经很淡,早已普化为社会大众的生活性的节日;商家以此为噱,百姓图一热闹,仅此而已。要是这算是西方文化侵略的话那可是到处有例可举,不说影院放映的广受大众欢迎的各类大片,不说各地争相引进的外资企业,单是从小学一直要考到博士的英语(那十位博士不会不考吧)就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一个铁证啊。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谁家的文化吃香的背后是那家坚挺的经济实力。要是哪天我们中国的经济实力能傲视全球的话,恐怕年初一那天会全球都在放爆竹。
再有,如果西方文化中有我们值得吸取的先进营养,那为什么不能象鲁迅提倡过的奉行“拿来主义”呢?非得要老祖宗传下来的孔孟之道才可奉为万世不易的社会宝典?非得要打上纯国产的标签印记才是值得珍惜、应该宝藏的无价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情结。
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决无提倡人人去过圣诞节之意,只是想说,事情本属正常,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通也是大势所趋,刻意去将其妖魔化也未必能给中国的文化建设带来正常氛围。
平安夜,各位一切平安!(2006-12-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