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节目中那位大娘说要和自己的养子解除收养关系,听得出那是一种充满了辛酸的无奈。
和其他许多家庭纠纷一样,此事也因“赌”而起。收养二十多年的养子沉迷赌海,伸手要钱时叫一声“妈”,一旦钱到手就不见踪影。如今养母渐老,已难以拿出钱来供他挥霍,养子更是日夜在外,对养母不闻不问。如此养子,要来何用?
那位大娘的诉说令人心酸,但问题的存在倒也并不源于是否亲生,被赌博扭曲了的人性无论亲生与否都会呈现这样的卑劣丑态。
如今也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提倡“孝道”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过选拔干部时要先看其“孝不孝”的做法。这类想法出发点当然值得赞赏,但效果如何令人怀疑。如果“孝”字当头能有如此奇效,那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就更没有任何理由不全盘承袭、发扬蹈厉。其实所谓的“万事孝为先”的概念是一种十分含糊、似是而非的无原则提法,指望提倡“孝道”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想法并没有找到问题存在的症结。
理顺社会关系的症结所在是:责任。
作为生物体的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各自在其所处的社会座标中对应着权利和责任。只要求尽责而不给予相应权利,个体的存在就很难有立足之地;与之相对应的是,只要求权利而不愿尽责任,社会群体也就无法协调构成。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待人接物的言出必信、为人处事的诚意相与等等,无不源自责任心的生成。若无责任心,一切都将成空谈。
如今社会问题的种种,病根即在责任心的阙如。(2006-12-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