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兴华是否可以因精神病而逃脱法律的制裁这个悬念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当然,这种关注本身的社会积极意义已远远超过了邱兴华一案本身。
多年的简单化逻辑思维训练已成功地在一般民众心目中形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推论模式,多元化的探索性思维历来被视为异端。成人世界纷繁复杂的多面性最后只演化成幼儿园的“好人”、“坏人”游戏判断标准。自然,难以一言定论的人的精神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思维氛围中就未必有幸邀获人文眷顾。
客观地说,来《午间风》节目投诉的听众中不乏应从精神状态分析的角度来作人文关怀的例子,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其实已不能局限在具体事例的对和错上来分析,理性的分析应从包括精神状态在内的源头去找原因。记得曾有这么一对老夫妻,看去也十分正常,可就是满怀忧虑地到《午间风》来投诉,说是每天有人从空中拿针在刺他们;夫妇双方还互为映证,以示所言不虚。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认知中,很少有“病态人格”、“人格变异”这样的说法,不到丧失理智乱打乱骂的程度,一般不会从精神状态一头去找原因,最多只认为是“脾气不好”。“病态人格”其实和“精神错乱”只有一步之遥,具病态人格者的言行往往包掩在特立独行的外表之下不易为常人察觉,而实际产生的社会性恶果却为害甚烈。
不管邱兴华最终是否会被认定为精神病,社会对此的认真推敲核实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可喜的文明进步实践过程。(2006-12-0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