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本市今天某媒体的一篇名为《**群众的贴心人》的报道,有不少善良的百姓感到十分困惑:这篇报道中的主人公和前不久在《午间风》节目直播热线中对村民出言不逊的那位村干部是同一个人吗?到底该相信哪个媒体呢?其实这个困惑应该是不存在的。
十天前的节目中,有关那位村干部的形象,《午间风》从未给他定过性,是好是坏只是他个人自己在淋漓尽致地表演,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到底该相信哪个媒体”的问题。你听到了,那就相信你自己所听到的。
《午间风》从来不给人定性,我们所坚持的只是客观地展示真实的存在,奉行阳光下操作的宗旨,是耶非耶,一切均由社会大众自己作出结论。所以,给自己的形象、给党和政府干部形象抹黑的决不是其他外在因素,恰恰是当事人本身的所言所行。
当然,平心而论,和群众是否“贴心”的确不能仅从在某个时间段中的表现而定,在《午间风》节目中引发了众怒,也未必就说明他平时一定就和群众不“贴心”;我们也相信报道中的“贴心”描写是源自事实的真实反映。人们对具体的个案行为不能以偏概全,同样,平时很“贴心”也不能以此否定曾有过的确确实实的“不贴心”。凡事总须持以公论方能服众,《午间风》每天都在提醒自身,客观展示后由公众自己作出结论,避免率而定论之弊。
我们无意于妄加揣测,认为那篇报道是为了挽回形象特意组织的稿件,我们只认为那是正常计划中的报道,出现在这两天只是一种巧合而已。《午间风》历来对事不对人,我们相信那位报道中的主人公也未必会如此紧张,特意要去组织一篇稿件来给自己“正名”。
批评报道历来是吃力不讨好的干活,乖巧者从来不会去趟那浑水——是是非非搅成了一锅粥,不是“浑水”是什么?问题是我们总很难去做那“乖巧”的功夫。好在《午间风》也从不为个人恩怨揪住什么不放,也还没有做到“穷追猛打落水狗”的地步,虽然社会大众常希望午间之风吹得猛烈些更猛烈些,但我们还是常常点到为止。说实在的,不这样又能怎样呢?能坚持这样已实属不易。
为使朋友们阅读方便,附上11月4日的网页文章供一并参考。
和王市长相比,汗颜否? 11-4
http://www.21cs.cn 2006-11-4 23:55:00 午间风
有关大湖甸村书记行止所引发的议论其实我们本不想再在网络版中提及,主要原因当然是立足于对事不对人的节目宗旨,但那位书记实在是犯了众怒,最近几天市民朋友相关的评论依然接连不断,所以今天想就此事谈一些看法。
那位书记当然表演得十分拙劣,但我们明白,民众对他的谴责,只是一种潜在情绪的外在渲泄表露,其实并不一定专门针对甲书记或是乙书记,明智者所关注的应该是这一个体事件背后所存在的社会因素,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也不会仅就事件的本身推波助澜地对某个具体的人物渲染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极少数干部为什么会这样?民众为什么会对此类行为特别反感?
从各位朋友的留言、评论中,我们强烈地感知了民众渴求和谐社会秩序的心愿。正如一位朋友所说,民众的要求其实微乎其微,往往只要做干部的有个关注民意、倾听民声的姿态就很满足了。百姓其实真的不是刁民,也的确有不少百姓在表述自己意愿时可能会采取一些原生态的直露方法,在表达技巧上可能比较粗糙,但如果做干部的能从心底放下端着的架子,有许多矛盾冲突本不会产生。
市长王建康10月28日在《午间风》节目中和广大民众坦诚交流,共话常熟发展,其亲民、近民的实实在在的作风赢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我们感到悲哀的是,其实有不少干部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该如何扮演,根本就忽略了在民众的心目中,你就是政府的代表,你的言行就是政府对百姓的态度。自己不检点,反而动辄指责民众多事。这样的干部,同王建康市长相比不知是否会感到汗颜?
我们想,作为《午间风》,和朋友所关注的应该是事物表象背后的成因,所探讨的也应该是事物的脉络走向所指,欢迎朋友们多发评论,多从深层次去考虑问题。(2006-11-1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