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尔曾说过,“有时为了更好地观察星辰,白天需要下到深深的矿井”;《午间风》每天接触大量来自最基层的民众,其所观察社会的角度正如哈维尔所说的“下矿井”。
社会最基层的民众给我们带来的,从表象看往往只是事关其切身利益的社会局部反映,但深入下去、综合起来找原因就会感到一种难言的沉重,绝大部分的社会人士在此面前选择了回避。当然,之所以采取如此的明哲保身之举,主要原因还是无奈之余结出的苦果:你关注了又能怎么样?
人类社会无论中外,从遥远的古代走来,都会历经专制时代,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只是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就逐渐向注重人文努力,我国的社会则承袭了太多的官贵民轻的封建专制色彩。几千年的道德文章濡染,民众已习惯了或是遵从、或是埋怨、或是麻木这样的生存方式,平时的种种努力和呼求更多的只是体现为自身局部利益的满足;要求民众习惯于从更深广的社会意义角度去思考问题无疑是一厢情愿的书生想法。
不过,问题并不应在此止步,事物的关注往往只有在进入其内核时才能有真切的感悟。民众的诉求虽然更多的时候只是体现为个人局部的具体利益,但其负载的社会信息却具有不容忽略的社会整体性。我们对具体事物的关注客观所起的效果远不是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单一和狭隘,对民众局部利益的诉求所作的关注恰恰是对社会整体需求的有效重视。
当然,此类关注常常未必表现为对事物立即产生颠覆性的效果,这对于那些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人而言或许说服力不大,但持之以恒的努力势必浸润社会思维,日久天长,定会有久远之功。
对民生状态的深切关注至少可让民众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同情,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2006-11-11)
评论